人們常說,小孩是來自天堂的天使,她能帶給大人們無窮的幸福。
說這話的人,應該沒有體會過小天使的暴躁,她會跺腳,會大喊大叫,會砸東西……
“孩子們怎麼總是一聽不順耳的話就生氣呢?這小傢伙究竟想要啥?”
很多父母都以為:小孩鬧彆扭,就是嬌生慣養,相當不聽話了。
但事實上,在小孩子的撒嬌背後,還藏著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兒童發脾氣的根源?
1-2歲的嬰兒鬧彆扭:需要沒有被立即解決
她要了一把小叉子,如果不給她,她就會哭。
老媽要工作,沒辦法和她在一起,頓時就開始大喊大叫...
在這一時期,嬰兒剛開始學習行走,他們渴望自己動手,並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展示他們“掌控一切”的能力。
他們渴望提高自己,但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提高自己,也沒有清晰的認清自己和別人的觀念。所以,孩子們經常會和自己的父母吵起來,吵得不可開交。
若家長對孩子沒有足夠的瞭解,仍“無微不至”的照顧、呵護,孩子就會屢次受到挫折,脾氣暴躁,與家長產生矛盾。
除此之外,孩子會進入到一個叛逆的時期,在這期間,孩子的自我意識會快速發展,往往會表現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然而,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和自控能力還不夠強,難以通過語言來跟家長交流,行動的發育速度要快於言語,因此,在此時期,孩子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發脾氣。
2-3歲的嬰兒有脾氣:破壞了他們的生活規律
這要是換個次序,直接就是一頓暴打...
桌子上放著一輛小車,床上放著一個洋娃娃,要是不對位,她就會立刻大鬧一場...
3-4歲的小孩鬧彆扭: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
小傢伙賴在床上不肯起來,母親一直在他耳邊說:“趕緊的,別耽誤時間了。”
小孩說:“我不!”“啪”的一聲,她將自己的衣服丟在了地上。
小孩:「我想要一塊巧克力!」
母親:“不行,你要等吃完飯的。”
“我要吃,我要吃,我不想吃飯!”
4-6歲的孩子大腦:遇到了挫折
在這一時期,兒童具有較強的自我感覺,並具有較強的自尊。
他們想要控制住自己,想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可是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迫不及待地去做好自己的事,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就會失控。
小孩子鬧彆扭,雖然是壞習慣,但還能教育,但罵得太多,反而會產生隔閡。
做家長的,不要總是把精力放在“改造”上,而是要學習如何“雕琢”。
我們不能拿大人的眼光來看小孩,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所走的道路都是有限的,但是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培養小孩「一穩二聽三靜四不教五不狠」的“智慧”,使他們掌握自己的情緒。
1、“穩”就是為人處世要沉著
正所謂,憤怒的人,是心靈的奴隸。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生氣,那麼家長們就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榜樣,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別人對自己發脾氣的時候,都不能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2、“聽”的意思是家長要認真聆聽
小孩不會無緣無故地大吵大鬧,家長要學著認真聆聽,找出問題的根源。離孩子會更近了。
3、等小孩安靜了
平靜,可以壓制人的暴躁,讓人清醒過來。
當小孩生氣的時候,不要和他講理,讓他發洩一下,等他的情緒平息下來,然後讓他有一個安靜的時間來進行自我修復和反思。
4、所謂“不教”,就是家長不要急於教訓孩子
你可以想像,當你的情緒剛平復,馬上就有人在旁邊喋喋不休地嘮叨,你能好受麼?
沒有!你會覺得他是在佔著道義上的優勢,對你指手畫腳!他所說的一切對你來說都是可怕的。
要和小孩交流,首先要創造出兩個人之間的共同之處。
讓孩子發洩,承認他的感受,讓他覺得你不是在和他作對,然後慢慢的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樣他才會更願意傾聽。
5、所謂“要狠”,就是家長對於子女的過度要求也要狠心
人與動物的最大不同,就在於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
原則上,做家長的一定要“狠”,絕對不能妥協。
而且,還應該教育他們要學會自我反思,理解他人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能隨心所欲。
還可以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在許多情況下,光哭是無濟於事的。
小孩鬧彆扭,原來是“求救”
別說小孩子了,就連大人都有失控的時候。仔細想想,他們為何會如此暴躁?
他只是不爽,想要發洩一下。
小孩子鬧彆扭,是一種心理上的軟弱,表面上是對家長施加壓力,但實際上卻是對親人發出了求救信號。
他們不會對任何人發火,在他心中,父母才是至親之人,也只有他們,才能讓他無所顧忌,可以幫助他恢復傷勢。
而現在他哭鬧,肆無忌憚的大鬧一場,這樣做,固然不是什麼好事,但至少也是給自己的父母傳達了一個求助的信號:我很難受,求你們幫忙。
小孩子跟你鬧,無非是希望你能進入他的心裡,幫他把事情給解決了,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但有些孩子,一次一次的向家長求助,得到的,卻是刻骨銘心的痛?
不能發火的小孩是最慘的
如果你是一個小孩子,三番五次的找一個人幫忙,得到的回應卻是辱駡和拳打腳踢,你還能跟他成為朋友?
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就像我們,小孩也會感覺到他們的父母對他們不好的態度,並因此遠離他們。
他們在這個年齡,正是嬉戲打鬧的時候,卻沒有了小孩子應有的天性,對大人百依百順,生怕一不小心,惹得父母不高興,整日提心吊膽。
那些從小就情緒低落的人,長大后更容易得抑鬱症。
你的不小心,打了自己的子女,很有可能會給自己的子女留下心理陰影。
總結
小孩容易鬧彆扭,這是他的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步。連我們這些大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更別說小孩子了。因此,在孩子鬧彆扭的時候,父母要有足夠的耐性,要懂得如何去洞察孩子在鬧彆扭背後的真實需求,和孩子一起去捕捉,去接受,去解決。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