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間》這部劇,很多人覺得周秉義人不錯,無論是對老百姓還是妻子,都是讓人敬佩的。
可對於周家人來說,周秉義卻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物,這還得從周父的偏心說起。
周父作為普通的工人家庭,他自然希望三個兒女有出息。
可惜周蓉為了愛情放棄前途,周秉昆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只有大兒子秉義,通過奮鬥成了大領導,這也導致的他的偏心。
這從周父與秉昆吵架就能看出來:
“都是一個爹媽生的,又是一個家庭長起來的,兄弟倆現在差距那麼大,秉昆,爸理解你的心情。”
看似是勸慰小兒子,實則是在誇讚大兒子有出息,也難怪秉昆會耿耿於懷了。
殊不知也就是在周父的偏心下,周秉義離周家越來越遠,甚至可以稱為周家的罪人。
周秉義總是在說自己工作忙,顧不了周家,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工作雖然繁忙,但他也並非一點時間抽不出來。
他有時間與岳父岳母談心,甚至在家裡來客人時有時間泡茶。
結婚後,更是住在岳父岳母家裡,這在當時跟贅婿也差不多了。
他總說岳父岳母需要人照顧,但又想過自己的父母也需要照顧嗎?
周母身體不好,全靠著秉昆和鄭娟支撐著家,可他卻沒有幫扶的意思。
時間不是沒有,只是周秉義選擇了做他認為更重要的事。
在劇中,周父一直希望可以見一面親家,可惜多年的願望並沒有達成。
而秉義的岳父岳母給出的理由竟然是這樣的,怕周家攀關係,為了自己謀好處。
周母說:“你嫁了大領導的兒子,而不是周秉義,那我們當然要去認這個親哪,為什麼,我們保證不會求人家幫忙,人家也不用我們幫什麼忙。”
“周秉義太不懂事,非要帶兩筒茶葉來,還說是它爸爸從貴州拿來的特產,什麼意思,逼我們就範嗎?”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周秉義的岳父岳母不僅沒有瞧得起親家,就連周秉義都看不上。
他們似乎忘了,在他們還在下放時,周秉義和家裡人並未嫌棄過郝冬梅。
最後好不容易鬆口了,周家為了迎接親家的到來,連全家福都沒有照,一家人滿懷期待的等著親家的到來。
可惜最後還是沒有等到,這也就算了。
當秘書拿著周父送給親家的茶葉再送給周家時,那一刻無疑是給了周家人一個巴掌,人家從頭到尾都沒有重視過。
這個時候,周秉義應該出來做工作,甚至可以與岳母談一下。
可是他沒有,他還對這件事表示諒解,甚至當周父抱怨幾句時,還對著周父撂臉子。
他甚至還不如郝冬梅,她還替周家鳴不平。
“藉口,你們說的那些統統都是藉口,你們看人,永遠不看好壞,先看階層,你們對那些比你們地位地的人永遠充滿戒備。”
直到周父周母去世,他們也沒有再見面,把那份傲慢堅持到了最後。
在周家人和岳父岳母之間,周秉義永遠站在岳父岳母那邊考慮問題,這怎麼能不讓人心寒呢?
每一次周家有事,似乎都看不到周秉義的身影,這還不太明顯,最明顯的是在秉昆坐牢時。
所有人都知道周秉昆是個好人,就連秉昆單位的領導都請求周秉義幫忙。
“領導是想保秉昆啊,你只是為了一個對單位,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一個好人說句公道話。”
可秉義拒絕了,也許在他所處的位置上應該拒絕,可面對一直替自己盡孝的弟弟,他做的有些絕情了。
與之有其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岳母,在臨終前替秉昆求情,讓他在年前被放出來與家裡人團聚。
其實家人對周秉義一直不薄,父母體諒他工作忙,不曾怪他回家的時間太少。
秉昆替他這個長子扛起照顧家裡的責任,甚至當他有了孫子孫女后,也讓大哥給取名字,以彌補大哥沒有孩子的遺憾。
可反觀周秉義,幾乎沒為家裡人做什麼,怎麼不是周家的罪人呢?
馮化成對此總結過:“自古以來孝分兩種,養口體,養心智。”
“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父母衣食住行是養口體,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心智。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而父母在面對這兩種孩子,往往只重視心智,忽略了悉心照料自己的孩子,這本身也是一種不公平。
縱觀周家三個孩子,秉昆永遠是那個為父母遮風擋雨的孩子,這比什麼都強。@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