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雞的,15個有趣冷知識,你知道多少個?
更新于:2025-03-26 07:39:52

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家禽,為我們提供了美味的雞肉和雞蛋。在雞的身上,有許多可能令你意想不到的行為和特性。本文將帶你深入瞭解關於雞的 15 個有趣冷知識,揭開它們不為人知的一面。準備好你的好奇心,一起來探秘吧!

1.雞壓力大時也會“脫髮”

當雞處於應激狀態時,其體內的激素水準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羽毛的生長和健康。例如,當雞舍內的飼養密度過大,超過每平方米正常的飼養數量時(比如正常每平方米養 8 只雞,現在養了 12 只),雞群之間的競爭和擁擠會給雞帶來巨大的壓力,這種情況下雞的脫毛現象就可能增多30%-50%。因此,在養雞過程中,養殖戶需要隨時關注雞的生活環境和飼養管理,盡量減少雞的壓力源,以降低雞脫毛的風險。

2.雞是恐龍的直繫後代

雖然大部分恐龍在約 6500 10,000 年前白堊紀末期滅絕,但有一小部分恐龍倖存了下來,其中一支演變成了現代的鳥類。而雞在分類學上,屬於鳥綱雞形目,是鳥類的一員。

2007 年,遺傳學家阿薩德和他的團隊將霸王龍化石中的蛋白質與雞的蛋白質進行分析對比,發現霸王龍化石中的 DNA 和雞的 DNA 相似度高達 90%。同時,恐龍和雞的骨骼中都包含着空心的空隙,這種結構可以減輕體重並提供更好的運動能力

3.雞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

據統計,全球雞的數量超過 200 億隻,達到了人類數量的 2.5 倍。而與之相比,數量第二多的鳥類紅嘴奎利亞雀的數量僅僅為 20 億隻左右。雞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從亞洲到歐洲、美洲、非洲等各大洲,幾乎有人的地方就有雞的身影。可以說,雞在鳥類中佔據著絕對的數量優勢。

4.全球每秒就有大約兩千隻雞被宰殺

你可能想像不到,每年大約有 660 億隻雞被送上人類的餐桌。按照一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時、每小時 3600 秒來計算,平均每秒就有將近 2000 只雞被宰殺。這種大規模的宰殺,滿足了全球人民對雞肉的巨大需求,也使得雞肉成為了最廉價的肉類之一。

5.雞被砍頭後也能存活一段時間

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有真實的案例為證。1945 年 9 月 10 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弗魯塔市,農夫勞埃德・奧爾森準備宰殺一隻五個半月大的公雞招待岳母。然而,手起刀落後,這隻雞竟然沒有死去,而是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雖然失去了頭部,但這隻雞保留了 80% 的大脑以及完整的脑干和小脑。通過用滴眼藥水的小瓶餵食牛奶和水的混合物以及小粒的粟米等飼料,它頑強地存活了 18 個月,體重也從最初的大約 1.1 千克增加到了 3.6 千克左右

6.雞的交配時間非常短

雞的交配時間通常僅有 5 秒左右。公雞不像人類有突出體外的生殖器官,它與母雞類似,只有一個洩殖腔。交配時,母雞尾巴散開露出洩殖腔,公雞洩殖腔里的生殖器官膨大后伸出。幾乎在後者與母雞的洩殖腔接觸的瞬間,精子便流入母雞體內。

7.全球唯一沒有雞的國家

全球唯一沒有雞的國家是梵蒂岡。梵蒂岡國土面積僅有 0.44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由於面積過於狹小,根本沒有多餘的空間用來養雞,國民的所需的雞肉大多由義大利供給。全球除了梵蒂岡,另一個沒有雞的地方是南極洲,那裡氣候極其寒冷且有國際公約禁止攜帶活禽進入(主要是為了保護帝企鵝

8.雞奔跑的速度和自行車相當

雖然不會飛,但雞的奔跑速度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快很多,能達到每小時 14 至 15 公里。相當於普通自行車的速度(每小時 10 至 20 公里)。雞在奔跑時,它們的腿部肌肉會快速地收縮和舒張,配合翅膀的輕微擺動來保持平衡,從而實現在地面的快速移動。

9.雞具有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在一個雞群中,每隻雞的社會等級涇渭分明,科學家們稱之為“啄序”。研究發現,通常有 5% 左右的雞處於等級的最頂端。以公雞為例,那些體型健壯、雞冠鮮紅且碩大、羽毛亮麗的公雞,往往能佔據統治地位,它們擁有優先享用食物、水源以及選擇棲息地的權利。比如在進食時,等級高的公雞可以優先進食,其他雞只能在一旁等待,待它們吃完後才敢上前。

而處於底層的雞,多是一些弱小、年老或者有殘疾的雞,它們不僅在資源獲取上處於劣勢,還經常受到其他雞的欺負和攻擊。據統計,在雞群的日常互動中,等級高的雞對等級低的雞的啄擊行為,每天可能會發生數十次之多

10.雞的智力水平相當於7歲兒童

雞的智力水準遠超人們的普遍認知,基本相當於7歲兒童。首先,雞擁有基本的計算能力。科研人員曾在剛出生 5 天的家雞面前放置兩組不同數量的物品,當用兩塊隔板阻擋后,家雞能準確找出後面物品更多的隔板。

而在記憶力方面,雞也有出色的表現。比如在觀測一個移動的小球時,雞可以在小球消失后維持對小球移動軌跡的記憶大約 180 秒,這個數位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不相上下。

同時,雞還擁有自我意識,會能自我評估在啄序中的地位。雞的溝通方式也相當複雜,包括至少 24 種不同的鳴叫,能夠傳遞各種資訊。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雞具有較高的智力水準。

11.雞的眨眼方向與人類相反

人類眨眼通常是上眼瞼向下閉合,而雞眨眼則是從下往上翻。曾經有科研人員在一個養雞場中,對 100 只雞進行連續一周的眨眼行為觀察,結果顯示所有雞的眨眼方向均是自下而上,無一例外。另外,一般人類每分鐘眨眼 10-20 次左右,而雞的眨眼頻率相對較低,大約為每分鐘 5-10 次

12.母雞天然具有變性的能力

母雞體內存在兩個製造生殖細胞的器官,通常一個發育成卵巢,而另一個則處於未分化狀態。當雞群中缺乏公雞,某隻母雞體內未分化的器官就可能會分化成睾丸(概率僅為萬分之一),從而使這隻母雞表現出公雞的特徵。不過,這種性反轉並不改變雞的染色體性別,變性的母雞在遺傳學上仍然是母雞。

13.雞身體的含水量普遍在80%以上

一隻正常的成年雞,無論是體型較小的土雞,還是經過選育的肉雞品種,其身體構成中大部分都是水。一隻體重約 2 千克的普通肉雞,其體內的水含量可達到 1.6 千克左右。事實上,對於處在不同生長階段的雞,其水分含量雖會略有波動,但基本都維持在 80% 以上的水準。

14.雞喜歡吃小石子的原因

從生理結構方面來看,雞沒有牙齒。當食物經口腔進入后,雞無法像人類一樣通過牙齒咀嚼磨碎。因此,它們需要藉助外力來説明消化食物,而小石子便成為了雞的 “天然研磨器”。成年雞可能每天需要攝入約 5 - 10 克的小石子,才能滿足其正常的消化需求。

雞吃下的小石子進入肌胃后(肌胃是雞消化系統中重要的器官,肌肉發達且內壁有角質層覆蓋),可以隨著肌胃的收縮和擠壓,與肌胃中的食物反覆摩擦。數據顯示,肌胃的收縮頻率每分鐘可達數次甚至十數次,使得小石子能夠充分地將食物磨碎,從而增加食物的表面積,便於後續在小腸中更好地被消化液消化和吸收。

15.恐雞症

在眾多恐懼症類型中,恐雞症其實並不鮮見。藝人張藝興就曾在多個綜藝節目中表現出對雞的恐懼。恐雞症患者在看到雞或雞的相關形象時,會產生頭暈、噁心、發抖、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出現驚恐發作,危及生命

從發病時間來看,恐雞症通常發生在兒童早期,大多數病例發生在 10 歲之前,且如果持續到成年,自行緩解的可能性不太大。至於恐雞症的成因,可能與患者小時候被雞追逐、啄傷等負面經歷有關,也可能是看到過他人被禽類傷害的場景,在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恐懼記憶。

人間百態,各有所難
人間百態,各有所難
2025-03-26 14: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