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兩部現象級美劇,《老友記》和《生活大爆炸》都曾風靡全球,膾炙人口。
回想起讀大學那會,每每上英語課,英語老師都會放上一段,嫣然稱為了大學英語課教材了,甚是有趣。
反觀這兩部電視劇,到底哪一部要更好一些呢?
從網上去查找相關的分析,普遍認為《老友記》要勝《生活大爆炸》一籌。
《老友記》被觀眾奉為“永恆經典”,而《生活大爆炸》卻總被調侃成“差點火候”。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看完這五個扎心真相,你就懂了!
《老友記》從1994年上映開始,前前後後橫跨十年六人成長史,像一瓶老酒越陳越香。
它見證了美國90年代的文化變遷,也陪伴了一代人從青澀到成熟。
反觀2007年開播的《生活大爆炸》,雖然靠“科學宅男”的噱頭一炮而紅,但笑點高度依賴物理梗和極客文化。
對普通觀眾來說,就像“聽不懂的冷笑話”。
比如,謝耳朵動不動甩出的“弦理論”、“薛定諤的貓”等專業術語,很多觀眾只能跟佩妮一樣,一臉蒙圈,難度係數大。
《老友記》用生活化的劇情打通了全年齡段的共鳴,用經典耐得住時間的沉澱。
《老友記》由咖啡廳服務員、古生物學家、廚師、會計、按摩師、三流演員組成的六人組,簡直就是“紐約打工人圖鑒”。
觀眾能從瑞秋的職場掙扎、羅斯的離婚陰影、錢德勒的自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更容易產生共鳴。
而《生活大爆炸》的主角是四個高智商、低情商的科學家,張口閉口量子力學,連談戀愛都要用數學公式計算。
雖然這種“怪咖設定”有點冷幽默,也有一定的新鮮感,但他們都不是普通人,觀眾很難與他們產生共情。
試想,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平常誰會去聊“誰家鄰居天天聊暗物質啊?”
你可以學瑞秋辭職追夢,但如果你去學謝耳朵懟人,那你可能分分鐘就得罪了朋友,讓你沒朋友!
《老友記》裡的女性角色個個鮮活,像瑞秋從“嬌氣富家女”逆襲成時尚女強人,莫妮卡用強迫症練就米其林廚藝,菲比用古靈精怪治癒所有人。
這些角色很立體,我們能夠看出眾生相。
反觀《生活大爆炸》,佩妮當了12季“花瓶鄰居”,職業從服務員變成醫藥銷售,內核仍是“胸大無腦”。
女科學家艾米更慘,前期被塑造成“女版謝耳朵”,穿衣土氣、情商負數,直到後期才勉強“人性化”。
對比一下,結果可想而知。
再者,從當下的觀眾審美、口味來看,誰還愛看“科學家必須邋遢,美女必須傻白甜”的刻板印象?
《老友記》的笑點更像朋友間的互懟,比如羅斯的“We were on a break!”(我們在冷戰!)、喬伊的“How you doin’?”(搭訕神句)
這些笑點更貼近生活,也簡單直接,全球通用,自然擴散度更寬更廣。
《生活大爆炸》則像“科學段子大賞”。
比如,謝耳朵的“Bazinga!”(逗你玩!)、霍華德的“媽寶男”梗,雖然搞笑,但門檻極高。
劇中很多詞並不廣泛流傳,屬於小眾。
於是,有觀眾吐槽:“為了get一個笑話,我得先百度‘希格斯玻色子’!”
由此可見,這個笑點的難度係數瞬間增加不少。
觀眾本來觀劇就是為了消遣的,還要去燒腦,自然就嚇退一波觀眾了。
幽默一旦需要說明書,那就註定只是小眾的狂歡,掀不起大波浪。
《老友記》誕生於電視黃金時代,六人組的友情、愛情、職場困境,精準戳中90年代年輕人的迷茫。
而《生活大爆炸》踩中了“極客文化”的東風,靠“科學家也搞笑”的反差感出圈。
可惜,後期為了迎合大眾,強行讓謝耳朵結婚、霍華德變暖男,反而丟了“科學宅”的靈魂。
讓觀眾覺得有點脫離了原有的初衷,有點不倫不類。
雖然,經典並不能討好觀眾,但卻可以實實在在的讓觀眾記住,並難以忘懷。
我們對老版《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念念不忘,對於後期的翻拍,感覺難以下嚥,就是這個道理。
經典不是“爆款”,而是時代的共情,經典耐得住時間考驗。
《生活大爆炸》當然優秀,但它更像是“科學宅的烏托邦”。
而《老友記》則用六個普通人的十年,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的雞毛蒜皮。
正如網友說的:“《老友記》是生活,《生活大爆炸》是科幻片。”
因此,當我們談論經典時,談的不是“誰最好笑”,而是“最像你和我”。
貼近生活,更容易讓我們產生共鳴的,才可能流傳更廣,也更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