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詩史的劍與簫
更新于:2025-03-26 01:56:17

葛永海

“詩話浙江”叢書:叢書編寫組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鍾靈毓秀的浙江大地是中國的“詩巢”之一。春秋《越人歌》是楚騷的先聲,成為浙詩的起點。六朝名士輩出,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蘭亭雅會奠定了浙江文采風流的傳統,沈約創造了格律詩新樣式,謝靈運開啟了中國山水詩大幕。有唐一代,浙江詩歌勃興。在孟浩然、白居易等入浙詩人,以及賀知章、皎然等本地詩人的協同努力下,浙江吟唱在文學舞臺全面登場。宋初三派中“晚唐”“西昆”兩派的核心人物均有浙江人;蘇轼、李清照、辛棄疾等都與浙江關係密切;浙江詩人陸遊唱出了愛國詩歌的最強音。元代趙孟頫、楊維楨等人的創作,亦不乏瑰奇之章。明代浙江詩人近900家,宋濂、于謙、徐渭等都是詩壇代表。清代浙詩風起雲湧,黃宗羲、朱彝尊、袁枚、龔自珍等卓然翹楚,近代則有秋瑾、魯迅等閃耀詩壇。一部中國詩史,浙江篇章熠熠生輝。

為了系統呈現浙江古典詩詞史的全景,浙江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了“詩話浙江”叢書。叢書按全省11個地市分冊編纂、精選而成,遵循在地性、學術性、通俗化三大原則,遴選浙江歷代名作共1220首。所選詩詞吸納學界成果,緊扣地方特色,傳承浙江文脈,致力於“三圖”,即描繪浙江詩詞地圖,打造浙江文化版圖,探繹浙江精神地圖。叢書特點可概括為四方面:

突出在地特徵。何謂“浙江詩詞”?以往選本的界定較為寬泛,往往將浙籍詩人和描寫浙江的主要作品盡皆收入。而本叢書突出在地性的編寫策略,強調作品的“浙江屬性”,其中既包括浙江詩人寫浙江,也包括外地詩人寫浙江,割捨了浙江籍詩人描寫他地的作品。經過幾輪比選,除了傳世名篇,特色作品也得以發掘。這些詩作聚焦浙江風物,強化了地域特徵。叢書對佳作的推薦、賞析和傳誦,旨在增強讀者對浙江詩詞文化的深度瞭解。

強化文化屬性。浙江詩詞就內容而言,山水描寫居多,亭台樓閣次之,其間穿插大量地方人物軼事、歷史掌故、風物民俗,映射出浙江歷史文化的厚度。比如紹興是浙東唐詩之路的核心段落。在舒展的山水畫卷中,唐人彷彿是在奔赴一場由東晉王獻之肇始的“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的精神盛會,詩人們在畫卷中鐫刻各自獨特的心靈印記,為豐盈的唐人精神生活史留下了精細的註腳。再如溫州,豐神俊逸的謝靈運登臨永嘉山水,留下了模山範水的謝氏手筆,就此開啟了浙南地區的詩路傳奇,更揭開了中國山水詩的恢巨集巨幕。永嘉,由此成為山水詩中最具靈性的符號。“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幾乎成為後世所有山水遊覽者的共同夢想。

彰顯地域美學。浙江有“七山二水”之說,山水是浙江詩路的當然主角。就浙江的不同區域而言,山與水的組合形態不同,美學品格也各具特點。“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代表的是浙北的“湖—山”意象系統,柔婉清麗;“瀛洲東去是扶桑,夜半先騰萬里光”寫海天浴日的奇幻,展示了浙東獨特的“海—山”意象系統,壯闊遼遠;“處州不城山作堵,百嶂千峰自翔舞”描繪山巒競秀,煙霞奇幻,突出了浙西南“山—山”意象系統的險峻奇秀;浙江中部的“江—山”意象系統則相容了富春江的飄逸、曹娥江的悲涼、剡溪的灑脫、甌江的綺麗、楠溪江的靈秀,山水映發,修辭華美,韻味悠長。

標舉精神特質。浙江在傳統上以錢塘江為界,分為浙西和浙東,浙西偏柔,浙東偏剛,浙江之地域精神直如梅新林教授所強調的江南文化特質,乃是“簫”與“劍”的二重變奏。在以風雅浸潤的浙西水路上,既有葉紹翁“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的怡然,又有薩都剌“春風一曲鷓鴣詞,花落鶯啼滿城綠”的絢麗。太湖之濱,魚米之鄉,吳儂軟語,婉轉深情。浙東走的則是剛健雄渾一脈,如會稽自古便是卧薪嘗膽之地,遂有“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陸游,“不負青天睡這場,松花落盡尚黃粱”的徐渭,雄健豪氣,不絕如縷。省內文化中心的杭州則將這兩種品質兼收並蓄,正如杭州人龔自珍自況: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劍與簫,俠氣與紅粉,惟有杭城兼備。杭城如玉,溫潤其形,剛健其心。

浙江詩詞以清麗蘊藉、才情奇逸為主流,又始終貫穿著現實主義的詩風,平和且堅韌,敢於抗爭又順應時變,這構成了浙江詩詞重要的思想內涵。通過梳理和賞析,那些棲息在詩詞文本上高貴的靈魂也一次次被啟動,悠遠高妙的吟唱在當代精神空間裡不斷迴響。今天我們吟哦與傳誦浙江詩詞,正是要不斷發掘其時代價值,激發新的創造。

(作者為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21日 20 版)

多樣的魅力
多樣的魅力
2025-03-26 17: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