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大廚LAVA 五道口開炸薯條
更新于:2025-03-26 01:53:24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全市首傢俱身智慧機器人餐廳落地海澱區 通過採用消費級零部件成功降低使用成本

機器人大廚LAVA 五道口開炸薯條

一個簡單的抓取動作,都需要設計人員反覆測才能夠投入應用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下料21秒、炸制170秒、出料26秒……用時僅3分多鍾,智慧機器人大廚LAVA便自動炸制出一籃薯條。在海澱AI原點社區,一家“AI炸串”體驗店即將開業,目前正在辦理相關手續。

    作為全市首傢俱身智慧機器人餐廳,“AI炸串”引入了新一代智慧烹飪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不僅擁有視覺和觸覺系統,能夠自主識別和感知工作環境,還具備自適應能力,可根據廚房尺寸的變化自主調整動作幅度。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這家機器人餐廳是海澱區推動具身智慧技術在商業場景規模化落地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創企業“享刻智慧”通過減少機器人的關節數量、縮短臂展長度以及採用消費級零部件等措施,成功降低了機器人的市場價格,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該公司創始人、CEO陳震相信,未來十年,機器人一定能更好地“為人服務”。

    機器人3分鐘炸完薯條

    東源大廈坐落在“宇宙中心”五道口,西側藏著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被周圍人稱作“AI小巷”。它一頭連接鬧市,一頭深入海澱人工智慧創新街區,是海澱區著力打造的AI原點社區的一部分。

    走進小巷,情緒酒吧、腦仁文創店、靈魂收容所等一批潮酷店鋪分佈兩側,一間粉紅色外牆的“AI炸串”體驗店格外亮眼,牆面上畫著一隻正在抓取薯條的黃色機械臂,與“AI”小巷的科技氛圍完美融合。

    推開玻璃門,走進店鋪,迎面便是一間狹長的機器人廚房。上方大屏上,展示著薯條、雞塊、洋蔥圈、香芋派四類食品。“這些食品,智慧烹飪機器人LAVA都能自動炸制。”陳震拿起電子功能表,向北青報記者演示智慧烹飪過程。

    在功能表上選擇“薯條”選項后,點擊“下單”按鈕,炸鍋前的智慧烹飪機器人LAVA立刻被“喚醒”。只見它展開機械臂,抄起一個金屬炸籃,將炸籃滑動到一旁的落料口處。此時,自動稱好重的冷凍薯條從冰箱內滑出,被推送至炸籃內。機械臂將炸籃放入油鍋中,開始炸制薯條。看著熱油中翻滾的薯條逐漸變成金黃色,LAVA麻利地將炸熟的薯條從油鍋中撈出,瀝去餘油,倒進成品台內。

    “來,嘗嘗具身智慧機器人大廚做的薯條,外酥裡嫩、香脆可口。”僅僅3分多鍾,一份散發著香氣的薯條出鍋了,整個過程順暢絲滑。陳震端著薯條,邀請北青報記者品嘗。

    機械臂上“長”眼睛

    今年2月底,北京市發佈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具身智慧+”多場景示範應用,在工業、商業場景規模化落地。受益於政策紅利,享刻智慧在AI原點社區開出了第一家智慧烹飪機器人餐廳。

    如今,煎餅機器人、煮麵機器人,甚至炒菜機器人都已不是新鮮事,對於這樣一款會炸薯條的機器人,它有何特別之處?陳震說:“LAVA融入具身智慧演算法,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具身智能機器人。”

    提到“具身智能”,很多人會聯想到人形機器人。但是,LAVA只有一條胳膊,能稱作具身智能機器人嗎?陳震解釋說,“具身智能”是一個翻譯過來的詞彙,它強調的不是人形,而是具備身體與空間交互能力的智能技術,能夠利用自身的感知和運動來實現學習與推理。

    具體來說,LAVA有視覺,它像人一樣“長”了兩隻眼睛。“你看,這個黃色的小凸起就是其中一隻。”陳震指著機械臂末端的夾爪說,“這隻眼睛能辨別顏色,捕捉食物種類、炸籃位置和姿態等資訊;它還能感知深度,判斷前方物體的距離。另一隻眼睛位於工作區上方,以獲取炸籃手柄的空間位置。在這兩隻眼睛的協作下,LAVA就可以辨別物體,構建三維空間定位。”

    LAVA還有觸覺。機械臂的每個關節里都裝有力矩感測器,可以感知抓取物體的重量;炸鍋里裝有溫度感測器,精準測量油溫。

    在視覺與觸覺系統的密切配合下,LAVA實現了對工作環境的感知。另外,LAVA有自適應能力。不同廚房的尺寸有區別,LAVA可以根據工作區域的變化自主調整動作幅度,遇到阻礙能夠自主避障或停止等待,防止磕碰。

    出籃速度達到廚師極限

    安裝在“AI炸串”體驗店裡的智慧烹飪機器人,已是享刻智慧的第四代產品。這家在海澱土生土長的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2023年成立以來,短短兩年時間里,快速完成產品開發與反覆運算。

    “餐飲企業的後廚空間非常有限,他們引入智慧化設備時,最在意的是效率、體積和成本,這三個因素也是我們過去兩年產品反覆運算的關鍵。”陳震介紹,機械臂最初設計時有6個關節,在炸制場景里能完成下探、抓取、抖動等60多個動作,其中相當一部分動作是用不到的。目前,機械臂的關節數量縮減到3個,剔除冗餘設計,完全能夠滿足現有炸制需求。同時,機械臂的臂展也由1.2米縮短至0.9米,滿足小型商業廚房的需要。如今,LAVA的最快出籃速度為54籃/小時,達到廚師的極限水準。

    不過,LAVA也會出錯。生產線的落料口連接著一台智慧冰櫃,在一次高強度測試過程中,落料口被雞塊卡住,系統報錯,導致整個訂單無法繼續進行;炸完後,機械臂抓起炸籃往成品籃里倒雞塊時,有一個雞塊卡在籃體上,沒倒出來……

    “我們優化控制系統,解決落料口卡物的問題。同時調整機械臂參數,在盛放時增加了抖料動作,炸籃里就沒有食物殘留了。”陳震說,真正做好一個產品,做到99.9%都不夠,必須達到100%,效率、安全、人機交互舒適度等方面都要達到最佳狀態,“打磨一個好產品,需要工匠精神。”

    ·帳本·

    智慧機器人替代人工  餐廳成本預計降三成

    買一台智慧烹飪機器人要花多少錢?是機器人便宜,還是人工便宜?這是不少人最為關心的問題。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國內就有速食企業研發機械手,代替人工炸制薯條。陳震說,當時研發的機械手不僅體型龐大,而且價格昂貴,投資回報不成正比。

    “我們從創業那一刻起,就決心要做真正讓消費者買得起的機器人。” 陳震說,創業兩年來,享刻智慧通過減少機器人的關節數量、縮短臂展長度、用消費級零部件代替工業級零部件、融合具身智能演算法,不僅減輕了機械臂的重量,還把市場價格打了下來,目前售價僅為傳統機械手的三分之一。

    北青報記者在“AI炸串”體驗店探訪時,工作人員算了一筆賬。這台智慧烹飪機器人不參與前期備料及成品打包,僅負責中間段的炸制過程,單次工作可以替代一名員工。但因為員工需要倒班,機器人可以白加黑連軸轉,總體上看,能減少約兩名員工的成本。按照每名員工月薪7000元計算,兩名員工一年的成本超過15萬元。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如果機器人的故障很少、維修成本不高,第一年運行下來,餐廳就可以獲得投資回報,預計降低20%至30%的成本。

    陳震表示,未來隨著機器人產業鏈的進一步協同,以及規模化推廣,烹飪機器人的市場價格還有望進一步下降。

    ·關注·

    烹飪機器人掌勺會不會少了點“鍋氣”?

    在多數美食愛好者眼裡,每份食物都是有“靈魂”的,這讓不少人更推崇手工美食,對機器人廚師烹飪的食品並不看好。

    陳震認為,現階段不少菜品的標準化程度高,特別是一些西餐烹飪場景,如炸薯條、炸洋蔥、炸雞塊等,非常適合無人化、機器化操作。一項研究顯示,薯條最佳食用時間是在出鍋后的30分鐘內,但目前部分餐飲店裡的薯條常因為工作人員省事,一鍋炸好,而消費者拿到手時,已經失去了最佳食用時間。

    “機器人廚師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它可以保證每份薯條都是最佳享用。”陳震說,取料、烹飪、送貨等環節都有固定標準和操作流程,屬於單一的、重複的、低價值的食品製作過程。像這樣標準化和自動化的烹飪方式,非常適合機器人廚師上手。不僅能保證每份菜品都能新鮮出爐,還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減少像燙傷這樣的安全隱患。

    如今,餐飲行業已發展到主動尋求智慧化解決方案的階段,希望在優化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降低人工成本。隨著智慧技術的進步,技能要求較低的工序可以被機器人取代。“不過,在創意與菜譜研發方面,智慧烹飪機器人尚不能取代真人廚師。畢竟,中餐烹飪里的‘少許’,你可能永遠不知道是多少。”陳震打趣說。

    有人第一次看到LAVA時,覺得這款只會炸食物的機器人看起來並不智慧。

    陳震坦言,現在的機器人還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高大上。“一個很簡單的抓取動作,對機器人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困難的任務,需要反覆測試、改進、優化。”陳震說,機器人出現以後,大家的預期值很高,對機器人的想像空間遠比現在機器人的實際能力大很多。其實,在很多複雜任務場景里,現在的機器人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通用性要求,這也是創新企業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努力,就是不斷拉齊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烹飪機器人什麼時候能走進家庭,讓人們從繁瑣的一日三餐中解脫出來呢?陳震表示,現階段還有比較大的挑戰。每個家庭的廚房大小、空間佈局不一樣,要做一個能滿足各個家庭的烹飪機器人,對技術和硬體集成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掃地機器人,在家庭場景的普及花了大約15至20年。一個能夠製作一日三餐的家庭廚房機器人,短期內還只是一個理想。不過我相信,未來十年,機器人一定是能更好協助人的生產力工具,這是一個長期有價值的發展方向。”

    ·延伸·

    機器人做飯如何監管?海澱發佈國內首個團體標準

    日前,海澱區發佈全國首個面向具身智慧技術在廚房烹飪、餐飲等細分場景的技術規範及團體標準《餐飲設備 智慧烹飪機器人系統通用技術要求》,涵蓋智慧烹飪機器人系統的總體架構、技術要求、智慧化要求和運營維護等方面,並首次以標準術語的形式正式定義在餐飲和廚房烹飪場景中的“具身智能技術”。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這項AI領域的團體標準是在海澱區市場監管局、中關村科學城、中關村標準化協會等部門的支援下,由海澱具身智慧應用創新企業“享刻智慧”主導制定的。提起標準制定過程,從事20多年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海澱區市場監管局花園路街道市場監管所常務副所長段星說:“去年走訪企業時,我們發現了享刻智慧。走進中試實驗間,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廚房場景,陌生的是做飯大廚變成了機器人。面對這樣一個新興技術,該如何監管、保障食品安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當時,國內尚沒有政府部門給具身智慧烹飪機器人頒發食品經營許可,海澱區開了先河。“當時我提了兩個問題:如果顧客反映薯條沒炸熟怎麼辦?食品中吃出異物怎麼辦?”段星說,“我們協助企業對智慧烹飪機器人的食品加工流程進行了梳理,提出風險點及改進意見,與享刻智慧、花園路街道人工智慧產業聯盟共同研究制定了《餐飲服務領域智慧機器人系統安全要求及衛生規範》。去年9月,海澱區發出了全市首張‘具身智能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標誌著具身智慧這一AI領域領先技術有望迅速進入餐飲市場。”

    為填補AI餐飲行業的食品安全監管空白,海澱區市場監管局制定了《餐飲服務智能機器人系統食品安全監督檢查要點》,規範餐飲服務智能設備的食品安全管理。海澱區市場監管局標準化科科長魏彥丹介紹,標準是一種“軟規則”,為了滿足市場和創新需求,我國鼓勵支持團體標準規範優質發展,並在新《標準化法》中賦予了團體標準的法定地位。“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這一團體標準以及監管要點向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轉化,為進一步完善智慧餐飲機器人標準體系貢獻海澱力量。”

    ·記者觀察·

    從餐廳後廚到家庭廚房需要攻克的不只是技術難關

    智慧烹飪機器人餐廳的亮相,猶如一面稜鏡,折射出科技革命與人文關懷的碰撞交融。這家即將營業的餐廳不僅標誌著具身智慧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井煙火,更引發人們對技術進步、就業形態乃至文明演進方向的深層思考。

    機械臂精準炸制薯條的背後,是技術理性與商業邏輯的勝利。海澱作為科技創新高地,成功打通了前沿技術的產業化路徑,讓普通市民得以觸摸未來生活的質感。這種技術普惠的價值不言而喻——當科技紅利突破圈層壁壘,社會整體進步才真正具備現實溫度。但我們也看到,現階段的烹飪機器人仍如蹣跚學步的孩童,遠未達到人類廚師的境界。這恰恰說明,技術革新永無止境,人機協作而非替代將成為新常態。

    每次技術躍遷總會伴隨“失業焦慮”的討論。但智慧烹飪機器人的出現,為破解這一困局提供了啟示:當標準化生產被機器接管,人類的價值更應在個人化創造中彰顯。就像米其林餐廳主廚不會因智慧炒菜機的誕生而失業,反而更專注菜品創新與文化敘事。這種分工進化啟示我們,技術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倒逼人類向更高價值領域攀升的階梯。

    從餐廳後廚到家庭廚房的跨越,需要攻克的不只是技術難關。如何讓冰冷的機械理解“媽媽的味道”,如何讓演算法捕捉“外婆的秘方”,本質上是對人性溫度的數位化轉譯。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智慧烹飪機器人會成為廚房裡的“鋼鐵達人”,但真正決定餐桌溫度的,永遠是掌勺者傾注其中的情感與智慧。這場人機共舞的探索終將印證:技術延伸的是人類的能力邊界,而守護人性光輝,才是文明進階的永恆座標。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斌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滔河翠影 田園牧歌
2025-03-26 06:13:24
倫敦股市24日下跌
倫敦股市24日下跌
2025-03-26 06:14:05
臨海:船企生產忙
臨海:船企生產忙
2025-03-26 06:14:21
“小茶果”出海記
“小茶果”出海記
2025-03-26 06: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