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年宰500萬匹馬,為何中國餐桌獨缺這道肉?難道馬肉不好吃?
更新于:2025-03-26 01:32:45

一位60多歲的動物學家告訴我:馬肉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全球每年屠宰近500萬匹馬,日本人將馬肉做成刺身,義大利人將馬肉做成香腸,法國人更是將馬肉做成米其林餐廳的招牌。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為馬肉生產大國,中國馬肉消費量不足全球總量的1%,平時也很少有人會吃馬肉,這是什麼情況造成的呢?大部分中國人為何不吃馬肉呢?

1.在古代馬是“戰友”,很少有人主動吃

俗話說:“一馬價值千金”,在冷兵器時代,馬的地位遠高於普通家畜,因為馬可以上戰場,是戰場上的重要戰力,甚至能決定王朝興衰,戰爭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因為馬具有極強的機動性,可以作為戰士的坐騎,成為騎兵,比如漢武帝時期,為了對抗匈奴,漢朝費盡千辛萬苦引進西域良品馬種,最終依靠騎兵戰勝匈奴。

後期的蒙古,更是憑藉騎兵優勢橫掃歐亞大陸,與之相比,宋朝就是因為沒有騎兵,才導致軍事的劣勢,最終導致亡國。

到了現代,馬在戰場上的價值雖然不復存在,但它曾經的輝煌依舊被後人銘記,所以由古至今,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吃馬肉的傳統。

2.馬是一種精神象徵,很多地都不吃馬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長河中,馬一直是一種精神圖騰,它們早已超越了普通牲畜的範疇,無論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壯烈,還是“駿馬似風飆”的豪邁,馬早就成為一種崇高的精神象徵。

它們代表忠誠、速度和力量,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甚至古代的官宦階級還認為,食用長期為人類服務的馬匹,有違仁義之舉。

此外,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3000年前古人就將馬視為夥伴了,一些殷墟祭祀坑中,古人寧可用死去的馬陪葬也不食用,這不是簡單的飲食禁忌,而是人類對忠誠夥伴的承諾。

3.在古代,有很多馬肉的代替品

其實,古代很多時期馬的數量都很龐大,但主動吃馬肉的人依舊非常稀少,因為古人有許多馬肉的代替品,比如豬肉、羊肉,甚至驢肉。

中國六畜排序是:馬、牛、羊、豬、狗、雞,馬一直是第一位,它們是重要的生產工具,在輸中的具有獨一無二的作用,而豬、牛、羊、雞等家畜更適合圈養。

而且相比於馬,其餘牲畜的營養也比馬肉強,除此之外,兔肉也是一種傳播較為廣泛的食材,有些地方為了營養,甚至還開發出了豆類代替品,比如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腐發明,北魏時期發明的發酵豆製品

4.中國人的胃不太“適合”馬肉

作為5000年的文明古國,中國人其實是有自己的飲食機制的,根據研究發現,東亞人的唾液澱粉酶基因拷貝數顯著高於歐洲人,所以可能對馬肉中某些蛋白質的消化能力較弱。

此外,馬肉的腥膻味較重,因為馬的運動量實在太大了,它們肌肉發達,馬肉脂肪含量低,肉質有些老,烹飪的時候非常麻煩,因此很多人就不喜歡吃馬肉了。

可以說,馬肉在餐桌上的缺席,客觀上來說正是中華文明的理性選擇,這種考慮既是兼顧了文化傳統,又發揮出了物盡其用的智慧。

5.馬匹的養殖成本實在太高了

與牛、豬等牲畜相比,馬的養殖成本實在太高了,首先馬的吃的非常精細,一匹馬每天要吃10公斤乾草,而且飼料轉化效率非常低。

不僅如此,馬的運動能力極強,需要非常多的飼養空間,對養殖環境要求嚴格,高昂的養殖成本必然導致價格攀升,導致市場需求低,無法形成產業鏈

而且馬的孕也很長,長達11個月,遠長於豬和其他牲畜,這極大的提高了養殖成本,所以很多人都說:“賣馬肉的收益還不夠它吃的草料錢。”

中國地大物博,應有盡有,雖然大多數中國人喜歡豐腴醇厚的豬牛羊肉,但食用马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新疆伊犁,東北很多地區和西南橫斷山脈的高海拔地區都有食用馬肉的習慣。

有些人認為,馬肉很好吃是美味,因為馬肉有一種極為特殊的從的口感和風味,尤其是經過熏制的馬肉,是很多人的心頭最愛。

但也有人認為,馬肉難以下嚥,他們認為馬肉實在太腥了,完全不能接受這種長口感,對這種食材的興趣極弱,認為其難消化。

可以說,每個人味覺和生長環境不同,對馬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畢竟對人類來說,今天的美食可能難以下嚥,明天就可能成為珍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