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的家長輪流陪餐,歷經上學期漫長等待後,大女兒所在的班級群,終於在本星期的週二輪到蘭媽陪餐了
週一在群裡得知這個消息后,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分享,還時不時叮囑說:“媽媽別忘了,明天要陪我一起去學校吃早餐”
到了晚上,更是早早地就完成了作業,洗漱好準備休息時還特意叮囑:“媽媽,你要早點休息,不然明天會起不來床”
聽得出,她對這次家長陪餐充滿期待
等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就起床收拾,然後拉著妹妹,我們娘仨手拉著手一起往學校的方向出發
一路上,大家心情不錯,大女兒還突發奇想和我閒聊說:“媽媽,等我長大生了孩子,我出去上班,你在家給我帶孩子”
聽完這番話,我噗呲一笑,告訴她:“我把你和妹妹帶大,都已經夠辛苦了,你以後生了小孩,捨得讓媽媽再吃苦嗎”
女兒說:“那就讓我爸爸帶孩子,等我下班回來,給你買好吃的”
我問她:“那要是爸爸不會帶孩子怎麼辦?”
她接著說:“那就讓妹妹給我帶孩子”
旁邊的妹妹聽到後,立馬搶答說:“我才不要,我才不要給你帶孩子”
...
隨後,我們相視一笑,露出哈哈大笑的表情
旁邊路過一個媽媽聽到我們的對話,再看看我左手拉著大女兒、右手拉著小女兒的一幕,不禁羨慕地說道:
“難怪你女兒和你關係那麼好,要是我女兒沒事給我聊以後生孩子的事,我肯定會罵她不學無術,甚至還會憤怒地想要揍她一頓,以示懲戒”
是呀,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怎麼樣,從平時閒聊中就可以看得出
如果我們每天和孩子的聊天內容,就只僅限於“吃什麼飯”、“作業什麼時候寫完”,那結果無非是陷入“要吃什麼”、還有“作業寫不寫得完”的精神內耗中
孩子沒達到期望,我們催他,嘮叨他,孩子達到期望了,還希望他們能發展得更好...
瞧,和孩子聊正經話就那麼多,很多時候聊著聊著也開始內耗、焦慮起來了
如此情況下,親子關係又怎麼好得起來呢
所以,好的親子關係是藏在平時閒聊中,好的閒聊模式也可以直接拉近親子關係
01
撒嬌模式
想辦法把“命令”變成“邀請”
都說“撒嬌女人最好命,懂事孩子沒糖吃”,會撒嬌的媽媽也是一樣
認識一個男孩,說起媽媽時雙手一攤,緩緩說道:
我媽她太會撒嬌了,她不跟別人撒嬌,就跟我一個人撒嬌,而撒嬌也給她帶來了很多好處
比如,我們倆一起去超市,我這小身板多瘦呀,我背著她的包,左手拎著購物袋,有時候右手還得再拿一個
而我媽呢,她每次只是撒嬌一聲,什麼活兒都不幹,手上最多就拿一杯咖啡
我問她,媽你能不能拿一點東西,我還是個孩子啊,我媽咋說?她立馬就開始撒嬌說:“沒有,你可是小孩哥,媽媽頂樑柱呢”
到了後面,還不忘掏出手機拍個照片,發個朋友圈,然後炫耀自己有個好兒子
還有啊,別的媽媽,都是跟在身後不停地催孩子寫作業,我媽媽說出來的嘮叨話就是披著撒嬌的外衣,一句:“哎呀,你看看我哥,真是太厲害了,剛回來就寫作業,別人媽媽都是催著孩子寫作業,我兒子帥氣、學習好、又知道疼媽媽,有這樣的兒子,我可真是幸運呀……”
講真的,一頓撒嬌過後,整得我心花怒放,立馬還想再多寫幾頁
最誇張的是,我自己的壓歲錢明明在我自己手裡捏著,平時自己都捨不得拿出來花,她擱那一頓撒嬌:“哎呀,哥你看這件T恤不錯,你要不大大方方、敞敞亮亮地給我買一件呢”
然後,我還沒有表態呢,她就在一邊表演說“這個,那個,都是我兒子送我的,我兒子老好、老大方了”
於是,在這種撒嬌模式的不停進攻下,我不知道因此多幹了多少活兒,破了多少財
聽完這些話,我瞬間明白了撒嬌的意義
是呀,比起那些催孩子“快點”、命令孩子“做這個、做那個”的對話模式,對孩子撒嬌的邀請方式往往更讓人心甘情願地接受
不想和孩子因為一件小事就吵得不可開交,那從現在開始就學會做一個會撒嬌的家長吧
不論你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一句:“哎呀,我的寶貝太厲害了,這麼小就知道幫家裡幹活”,就會讓孩子立馬變得幹勁十足
02
示弱模式
常對孩子說“這個家沒你不行”
養育孩子一書中曾說過:
“每一個無能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全能家長,你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能幹了,孩子做什麼都做得不對,做什麼也做得不好,那他們還有什麼動力和信心去做好事情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一個優秀的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
認識的一個媽媽就是這樣
生活中,很多事情明明自己會做,她要假裝不會做,然後對孩子示弱、求助孩子的説明
比如,做飯的時候明明知道要先放蒜末爆香,卻偏要問問女兒“寶貝,你知道什麼時候放蒜末嗎”
女兒若不會,就拿出手機查教程,然後和她一起研究怎麼把這頓飯做好
孩子貪玩兒、不願意寫作業的時候也是一樣,明明吼一頓就可以省去很多口舌,她卻偏偏對孩子示弱說:“媽媽是個文盲,以後走哪裡都得靠我的寶貝女兒了,買東西算帳需要她,遇到不會的東西還需要她上網查資料,未來要是有機會環遊世界,更需要這個小老師隨時為我翻譯”
每次一聽到這裡,女兒身上的幹勁兒更強了,學習的時候認真努力,就連生活中都格外關注這個媽媽
同學們問起攤上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媽媽累不累時,女兒也大大方方地表示:
“比起一個天天跟在身後催促嘮叨的事媽,我更喜歡我媽媽這樣什麼都不會,然後滿臉崇拜我、需要我的模樣,這樣的媽媽不會給我帶來壓力,也不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兒,特別是她需要我、邀請我做什麼事情時,會讓我覺得自己很能幹”
是呀,孩子需要的是能量,能幫助他們更好成長的自信能量
假如家長什麼都會了,那看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就希望他們能夠變得更強大一些,隨後還會很容易產生“為你好”的強勢心態
因為希望孩子更好,所以才會腳跟腳地催著孩子、嘮叨著孩子
而這又恰恰是在否決孩子的能力,特別是孩子怎麼努力也得不到一句認可話時,他們的內心就會漸漸產生失衡
否定自己,質疑父母的愛,甚至以仇視、不公心理去看待周邊的人和事
所以,聰明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從來不會讓自己的能力蓋過孩子,更不會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太過強勢、與全能
平時對孩子撒撒嬌,再示示弱,孩子內心有力量、有信心了,自然做什麼事情都積極有動力
這是激勵孩子的一種方式,也是增加互動頻率、改善親子關係、提高孩子行動參與力的智慧
03
求愛模式
常把“愛你”、“想你”掛嘴邊
有人說,嘴甜媽媽語言是有力量的,媽媽嘴越甜,孩子越幸福,好聽的話不僅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還能營造一個幸福又充滿溫暖的家
那有一個嘴甜的媽媽是種什麼感覺呢
認識一個朋友,她媽媽就是典型的“嘴甜”風格
小時候每次接她放學,都會第一時間衝上去抱住她
長大后每次見面更是把“愛你”、“喜歡你”掛在嘴邊
後來,朋友長大後,也習慣了這種告白方式
想媽媽了就說:“想你了”,媽媽哪怕跋山涉水也要趕來相見
遇到挫折與困難也是一樣,她從來不會當媽媽的面隱藏情緒,母女之間的感情也好得如閨中密友一樣
對此,有人曾問她:“你為什麼能和自己的媽媽相處得如姐妹那般感情好”
朋友的回答是:“因為我媽就像閨蜜一樣,天天對我說情話,一個整天把愛你、喜歡你、離不開你掛嘴邊的媽媽,誰能吼得起來,誰又忍心拒絕她的好意呢”
是呀,良人一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的講話方式決定好的親情延續,好的親情延續又決定一個家庭的幸福品質
記得女兒之前叛逆階段的時候和我鬧得很兇很兇,我指責她無理取鬧,她怪我“不愛她了”,甚至還激動地說出了“不要媽媽”、“討厭媽媽”、“我要奶奶,你去上班”的話
那時候,情緒的剎那被氣得心口生疼,我不斷地細數多年來的付出與委屈,女兒卻滿臉不屑地對我說“你說你愛我,可是我從來就沒聽你說過一句你愛我的話,別人的媽媽都會把愛你、想你掛嘴邊,可你從來就沒說過”
原來,這才是孩子真正的心聲,比起家長省吃儉用的默默無聞付出,孩子更喜歡聽得見、也能感受得到的愛意延綿
一句“寶貝,我愛妳”、“寶貝,我想你了”,就勝過你追在孩子身後不斷噓寒問暖的貼心服務
所以,想要如朋友這樣,即便是長大了也依然和媽媽親如姐妹,就不要再走蘭媽踩過的坑了
嘴甜一些,然後再多對孩子說一些“愛你”、“想你”的告白情話
你會發現,你現在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被孩子現學現用,同樣也對你說“媽媽,我愛妳”、“媽媽,我想你了…”
04
嘮嗑模式
每晚睡前和孩子瞎聊十分鐘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博士說:
“通過社會學大量發現,所有情感都是通過聊廢話來促進的,特別是我們分享一些無聊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讓人卸下心理防備,然後聊著聊著就有說不完的話、分享不完的事情”
是呀,正經的話就那麼多,無非是建立在需求基礎上的幾句話
說完了,就再無話題可聊
而這些話題往往都是極為無趣的,還容易直接影響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相處
就像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那樣,和孩子聊天一旦沾上太高的期待,自然就會因為失落和孩子產生情緒化爭論
同事小李,和她媽媽就很喜歡聊廢話,每次看到她們母女的時候都是手挽著手
有一次公司聚餐,別人都忙著k歌、打牌、玩遊戲,她卻忙著和媽媽通電話聊廢話
小李:“老媽,我今天走在路上,聽到有個人放屁,當時的聲音老大了,為了怕對方尷尬,我一直忍著,直到拐角處才笑出聲”
電話那邊的媽媽:“哈哈哈,真的嗎?快給我說說當時的具體細節”
隨後,媽媽還把她以前在xx地方沒忍住放屁的糗事拿出來說,母女倆越聊越投入,小李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深了
看到如此一幕,我才明白小李每天下班就著急回家的原因
假如蘭媽家裡也有這樣一個幽默風趣的老媽,每天在一起還有很多無聊的廢話可以嘮嗑,每天下班后自然也會著急回家
那種接受你情緒,又能和你興趣同頻一起聊生活、聊八卦的輕鬆與自然,不就是我們一直苦苦尋找的情緒治癒良藥嗎
所以,家,能不能成為孩子的避風港灣,一想起來就嘴角上揚的溫馨與美好,就在於我們能接受孩子的多少廢話
從現在開始,每天佔用睡前十分鐘和孩子聊聊廢話、嘮嘮嗑,你會發現孩子每天會屁顛屁顛地主動找你聊天、親近你
05
驚奇模式
嘗試用Wow語氣回應孩子
每次看到那些和孩子能相處得相親相愛的親子關係,我都羨慕不已
與此同時,心中也不禁產生疑問:同樣是養兒育女,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教養得那般出色,孩子也和家裡人關係那麼好呢”
直到我看到一位媽媽,她和自己兒子講話時也是那麼與眾不同
她會說:“哇!真的呀,他們上課寫情書了嗎”
兒子說“嗯,寫了呀”
她接著問“那你有沒有偷看一下,紙條上寫的是什麼”
她還會調皮地問“有沒有偷偷喜歡的小女生?,媽媽可是很八卦,很好奇哦”
那個時候聽到這樣的話,我還滿臉質疑地問媽媽:“真的可以和孩子這樣說話嗎”
沒想到,媽媽卻對我說:
“你以為你不問,他自己就不會看嗎,你以為你跟他說上課就好好上課,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孩子就真的不會受影響嗎?”
仔細想想,孩子的成長活動還真是如此
真實情況,也往往就是你越不讓他們知道的事情,他們越是想盡辦法打破沙鍋問到底,你越是不讓他們做的事情,他們也越是要想盡辦法去反抗
所以,既然我們的決定和看法不能被孩子所接受,那何不做一個有趣的父母呢
比如,孩子說某些話、做某些事之前,嘗試用Wow語氣去回應:
·“我的天,真的嗎,快來和我仔細說說”
·“哇塞,太牛了吧,這件事你是怎麼看待的呢”
·“快來快來,我已經擺好瓜子花生了,就等著你分享八卦了”
…
隨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孩子的回答洞察價值,再和孩子建立更好的親情關係了
那麼,關於你和孩子的關係好不好,從平時閒聊中就可以看得出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