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化不僅是企業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行業細分和技術跨度大現狀的直接回應。操作系統作為連接硬體與應用軟體的關鍵,其產品化進程對於提升用戶體驗、優化市場推廣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將深入探討工業基礎軟體產品化的必要性、實施思路及具體執行策略,以期為軟體開發者和企業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基於行業發展上,工業軟體的細分行業多、技術跨度大,由於工藝流程的差異性,各個細分行業會有功能各異的“定製”軟體,工業場景的複雜性也與眾多設備類型密切相關。
根據企業規模不同,工業企業會選擇自主研發、二次開發、外購等多種方案。多樣場景會形成對軟體五花八門的要求,而操作系統作為承上啟下的重要技術,故產品化對其在工業場景的持續推廣有重要意義。
基於實際工作中,產品化是產品規劃的重要結果,而在產品研發過程中,也常常會因為未產品化而引起管理不規範、市場推廣難等情況。
操作系統是產品,但若想被使用者感知到,就必須依賴硬體和應用軟體。產品使用也有一定技術門檻,所以很難讓使用者“感知”到產品價值。
因此,面對客戶的關鍵問題,如“你的產品是什麼?實現了哪些功能?有何特色?”需要在產品研發階段有所優化和準備
由於操作系統本身要依託硬體和應用軟體,所以開始會依託各個多種行業場景,形成相應的解決方案。
但隨著行業場景增多,可提取出對產品的“要求”的共性,形成的技術架構層面的產品分類。——故可以從行業解決方案和主線產品兩個維度,形成產品思路。
以這種思路將產品化分類,有以下好處:
統一產品對比維度。若只針對特定行業下,可對比不同產品功能,從而可為使用者提供多種產品方案。若針對特定產品,分析其可應用的行業,則能展示產品的應用優勢
在產品化中,將產品和行業形成了對應關係,便於產品路線圖、市場推廣等策略性思考時,形成嚴密的邏輯關係。另一方面,在專案管理上可管理各類產品的產出/成本,基於運營角度可提煉出產品的不同盈利水準。
有助於梳理產品定位。產品來自於業務戰略規劃,戰略要貫徹在“市場調研-研發-推廣”的全過程。畢竟很少有“一個產品打遍天下”的情況,企業在做戰略規劃時,會選擇了未來要涉入的行業。
若有了產品和行業的對應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核查產品化方向是否正確。
工業軟體產品研發週期較長,加上不同行業對安全性、可靠性有要求,還會有功能安全認證、第三方代碼掃描等標準化工作。無論是行業解決方案,還是主線產品,整個產品化工作會涉及如下步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產品化過程的工作方式對產品化效率至關重要。除了共通的階段性工作,根據行業或主線產品兩種不同的思路,可划分出不同的工作方式,主要涉及到內部管理、生態建設、行業標準建設三個大方面
根據公司業務定位,以產品為中心的公司更注重產品的“平臺”能力,通俗的說就是:產品形成了一個基礎平臺,可滿足大多數場景要求。若需做個人化調整,可基於此平臺做微小調整,減少重複開發。
公司規模越大、業務範圍更廣,產品的“平臺”能力就更重要,但也會增加建設難度。
內部管理是產品能力的基礎,管理效率直接影響到產品研發進程,可考慮如下方面:
內部管理對於行業或產品的最大區別是——“以什麼為驅動?”行業驅動則偏向面向市場,適合產品拓展初期,有助於市場品牌宣傳、生態建設。產品驅動則偏向於貨架型商業模式,適合產品已發展平穩、成熟時期。
操作系統除了功能、性能之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生態能力。許多操作系統公司前期研發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生態建設上。
生態能力,一方面代表了產品在行業場景的覆蓋能力,比如:是否能快速形成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也考驗技術架構設計能力,比如:產品功能模組化切分,可提高系統整合效率。
生態建設可考慮如下方法:
工業細分領域較多,各領域場景不一,但往往也有安全性要求。形成行業標準則有助於規範產品,也能在一個項目推進中提升各模組安全。
操作系統在嵌入式場景,會涉及與硬體、軟體的整合工作,所有產品若依據的標準一致,則整合工作效率較高,更有充足的時間測試產品的安全性。
行業標準則主要圍繞“行業”的場景特點,但落腳點是對產品研發形成規範,確保某個行業場景的標準能更多的覆蓋產品研發工作。
以上是關於工業基礎軟體產品化要點,雖然操作系統有其獨特之處,但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應用到其他軟體產品的開發中去。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和開發更可靠、更高效、更安全的軟體產品,不論是企業應用、嵌入式系統還是移動應用。
總之,這些分析和借鑒,都能我們能為其他軟體產品的開發提供有力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由 @橘子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