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產品很少見,但一定都是從失敗上累積的。所以,失敗的產品經驗也很重要。本文總結在G端行業的那些失敗的產品經驗,希望對你後續做產品有所啟發。
做產品,理論再多也像是紙上談兵,誰也不敢打包票說能弄出個暢銷貨。
那些所謂的方法論啊,多半都是看著別人成功了,然後事後諸葛亮般總結出來的。你以為成功就像複製粘貼那麼簡單?告訴你,成功很多時候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失敗才是人生常態。
從業G端產品已有多年,有操盤過年銷售額過億的產品,那都是幾年撞上的一次好運。產品金字塔的底端,是數十個失敗產品的堆砌。
接下來,我就試著總結下過去幾年我做“死掉”的產品,看下到底有啥共性,不至於“死”的這麼不明不白,供大家參考。
絕大多數產品折戟沉沙,都是因為“找不到買家”。產品這東西,說到底就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而生,要是客戶都不需要,那它存在還有啥意義?
話說回來,明知沒市場,為啥還有那麼多產品前赴後繼地冒出來呢?原因不外乎這兩個:
我們有很多的產品,都是在瞭解到上層的一些資訊,就預設這個就是客戶的需求,一定會有市場。
但,上層的一些想法可能是比較前沿的,從理論研究的角度做的思考而非一線調研收集到的需求。這樣造出來的產品,說好聽點是“實驗品”,說難聽點就是“四不像”。
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在疫情期間,上層領導想著要做一個的音視頻方面的應用,覆蓋所有的涉及音視頻業務場景的辦案平臺。
我們呢,就像接到聖旨一樣,屁顛屁顛地趕回公司,加班加點地鼓搗出一個“視頻綜合應用系統”。
結果呢,銷售一推出去,客戶們紛紛表示:“這啥玩意兒啊?我們根本用不著!”
一線客戶的反饋是什麼呢?
有一些產品的推出,是切實看到了有客戶案例,所以我們就認為這方面肯定有客戶需求,只要不是“偽”需求,產品做出來應該就能賣。
但,這個邏輯還是沒有考慮到,需求“剛不剛”。
就拿我們之前推出的那款3D掃描器來說吧,幾分鐘就能實現現場的3D還原,技術確實牛,看起來也超級逼真。我們當時看到類似產品的標訊資訊,中標價格高達100多萬,心裡那個激動啊,以為挖到寶了。
於是,我們找來了以色列廠家的頂級設備,品質和效果都比國內的產品更勝一籌,而且市場價只售30幾萬。我們當時就想,這配置、這價格,簡直是無敵了,產品肯定能大賣!
可結果呢?現實給了我們狠狠一巴掌,這個產品竟然一個都沒賣出去!
為什麼?因為這個產品無法解答客戶“相比照片和視頻”,為什麼要花幾十萬去多費一道事。
說白了,這個產品對於客戶來講可有可無,有就是做做噱頭,沒有一點都不影響他們當前的工作。
我在過往的文章中多次寫到“G端產品全靠政策驅動”,所以,我就總結出來一套產品打法:
政策一出,咱就火速做個產品海報,鋪天蓋地地宣傳,搶佔市場先機嘛!在市場還沒熱起來之前,先撈他一波意向客戶,找到願意掏錢的買家,接著再火急火燎把產品做出來。
一開始,這套產品策略還是非常有效的,讓我們在短期內快速推出了好幾款產品,雖然大部分都賣不到,但有一兩款產品還真就賣動了。
可後來啊,這套打法就不靈了。銷售和客戶都學精了,一看咱們就只有一個產品彩頁,連產品都沒做出來,銷售們就不願意去做這種“免費”驗證市場的事兒了。客戶們呢,更不想當“小白鼠”,花錢買個實驗品回家。
我琢磨著,這套打法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這類的產品大部分就是看到政策,聽到風聲,就把產品的宣傳打出去了。可能都沒有找一線的客戶做調研,就是從一些紙面上的資訊中做了點研究。
結果就是,客戶看到的是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產品,能感興趣都有“鬼”。
比如,我們之前推出來的“某合規管理平臺”,當時也是有一陣政策風颳起,產品宣傳出來之後,還是有幾個客戶來諮詢。
但是,這個產品在給客戶介紹的時候,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客戶問:“你們這個‘兩隨機一公開’功能,從哪裡獲取專家啊?沒有專家庫怎麼個隨機法?”“還有,公開到哪裡?公開哪些資訊啊?”。
這麼一問,這個產品肯定就“jj”了。
有些產品我們是通過專案來孵化,當前我們做產品的一條原則也是“從專案中孵化產品”。
按說,已經有客戶買單了,並且在專案上客戶也宣傳介紹的比較成功,結果做成產品,它就是賣不出去。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產品沒有解決核心問題,或者說核心功能沒有實現。
比如,我們有一款基於給客戶做的某個專案孵化出來的產品,因為沒有實現和客戶核心業務系統的數據對接,需要客戶手動的錄入數據。
本以為已經有第一個客戶按照專案做出來了,肯定其他客戶也有類似的需求,應該是可以推廣開來的。
最後,推廣了一年的時間,一套也賣不出去。
對於客戶來講,錄入數據這個工作就算是重複勞動,並且還比較費事,這種做的沒有意義還耗費時間的產品“硬傷”不解決,客戶根本就不買單。
為什麼,做項目客戶能接受呢?有些項目是客戶著急上線,宣傳展示的意義大於產品使用的弊端。
所以,我們不能把專案的成功等同於產品的成功,更不能因此而忽視了產品的核心功能。
真正屬於客戶高頻強需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屬於“紅海市場”。
這也就意味著產品會面臨非常大的競爭,不一定有很多的廠家,但一定有一兩家做出來的產品佔據市場的主要份額,7:2:1這種市場佔比本來就是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結果。
客戶選擇產品,主要還是從價格、功能兩個方面考慮。如果價格便宜,功能差不一點也可以接受;如果功能有亮點,賣的貴一點也願意賣單。
對應的,在競爭過程中,我們產品失敗的原因也是這兩個方面。
我們的產品定價策略是:硬體產品賣的貴,軟體產品賣的便宜。
這也符合市場規律,硬體產品競爭少,前期投入成本大;軟體產品門檻低,很容易打“價格戰”。
然而,當客戶考慮是否採用我們的產品時,他們不僅會與市場上的其他競品進行比較,還會與他們目前的使用方式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產品的性價比無法超越客戶現有的解決方案,那麼客戶就很難產生購買的動力。
比如,我們之前推出過一款“一體化工作站”設備,宣傳海報推出來,非常吸引人眼球,看到的客戶都會眼前一亮,畢竟這種設備給人的感覺就是“高大上”。
但一聽價格,都表示接受不了。對比來看,用傳統的桌子+設備,只需要花五六萬塊錢,用上咱們這套“一體化工作站”,價格就奔30w+去了,性價比實在太低。
因此,當你做出來的產品,對於客戶當前的解決方案做不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大成效的替代,其性比價就會偏低,也就很難銷售出去。
有些產品屬於確實有市場需求,也持續有標訊產生,但因為我們的產品沒有打動客戶的賣點,就是賣不出去。
這種有明確的政策要求的產品方向,有些產品“坑位”早就被別人搶先一步站住。這個時候,我們跟著別人“屁股後面”推出來的產品,要是沒有足夠多的差異化優勢,就很難打動客戶。
只有當我們的產品具備了足夠多的差異化優勢,並且這些優勢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期望時,我們的產品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客戶的青睞。
做產品,一定是失敗的多於成功的。
我們不能因為說產品容易失敗,就經常抱著“否定”的心態去做產品,而更應該說從失敗的產品中總結經驗教訓,避免在同一個坑上載倒兩次。
每一次的失敗,都可以讓你離做成功一款產品更近一步,關鍵是你得去思考總結。
作者:武林,To G企業產品總監
本文由@武林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