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影需要一定的能力,不管是到電影院去看,還是在電腦上看,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需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在物質不豐富的年月,人們大多不具備消費電影的能力,主要還是經濟方面不允許,連吃飯都很困難,哪有心思去看電影呢?但並不能說人們沒有欣賞電影的鑒賞能力,只能說物質條件不成熟,人們不能去看電影。當免費的電影送到鄉村,老少爺們就都去看了,而且在天寒地凍的晚上,能在外面看半宿,雖然手腳冰涼,凍得脖子縮著,甚至還要站起來跺腳,不然腳被就凍麻了,但人們仍然很興奮,覺得看了好東西,彷彿受到了藝術的薰陶。人們平時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較貧乏,沒有電視看,聽聽廣播,就算是解了馋,算是有一點文化生活。倘若過年的時候,村裡請了外地唱戲的,就可以讓鄉親們欣賞免費的戲曲,算是找了樂子,也提高了鄉親們的文藝鑒賞水準,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尤其讓精神世界充實了許多。平時放電影都是電影下鄉活動,大多數片子都是老片子,不會是電影院正在熱映的片子。即便如此,鄉親們熱情也很高。那個年月,大多數人都是農民,沒有消費電影的能力,並不會花錢買電影票。他們認為花錢買電影票就是糟蹋錢,只是為了看看電影就花錢,怎麼說都是不甘心的。其實他們的消費等級沒到那個層級,不會搞文化娛樂消費,而認為文化娛樂消費都是浪費錢,不如買了糧食,買了米和麵,買了零食,起碼可以吃到嘴裏,而不至於看了半天什麼都沒得到。
在物質條件不豐富的年月,人們所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吃喝,先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後再說其他的。倘若整天餓肚子,還惦記著看電影,怎麼說都讓人接受不了。到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城市化進程完成以後,有六億多的人進入了城市。城市裡面不僅公共設施比較齊全,而且各種服務很到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到一定的級別,精神文化生活也就跟上了,尤其是文化娛樂需要,已經成為市場的一部分,或者說文化娛樂需要刺激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很多商業片扎堆上映,吸引人們的眼球,刺激人們的感官。只要商業片不斷推出,就會不斷蠱惑人們買票觀看,而能買得起票的人不在少數。在物質不豐富的年月,年輕人談戀愛要一起看電影,算是到了一定的階段,其餘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看電影,其實不是不喜歡,而是不願意花錢看,也沒有談戀愛。到了現在,談戀愛的年輕人仍然喜歡看電影,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男女青年談戀愛,能一起看場電影,就說明關係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當然還不一定到談婚論嫁的程度。一起看電影,可攻可守,可進可退。倘若兩個人感覺好,就可以同居,也可以步入婚姻的殿堂,倘若感覺不好,就可以分手,沒必要談下去了。有男女青年談了好幾個物件,陪好幾個物件看了電影,而且看的都是一部電影,閉著眼都能把電影的情節複述出來,幾乎要看吐了,影響對電影的藝術審美。
看電影的人大多帶有一定的功利企圖。男女談戀愛一起看電影,可以在黑影里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事,只要沒有超出界限,就是被允許的。因為進入電影院的人不會被別人關注,尤其是影院熄燈以後,人們的注意力都在大螢幕上,黑影里人們做些什麼,就沒有太多人關注了。搞婚外戀的人會看電影,夫妻會看電影,孩子也會看電影,一家男女老少一起去看電影,親戚朋友一起看電影,商人談生意可以看電影。他們都有看電影的消費能力,但究竟能不能看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看電影的主流群體是年輕人,甚至很多都是導演或影視明星的粉絲,就是衝著偶像去的,有的還要買很多電影票,分給親朋好友,算是對自己的偶像應援。城市裡的人不是都喜歡看電影,年輕人喜歡看,小孩喜歡看,中老年人一般不願意看電影,當然也有從小就喜歡看電影的,到了中年或老年階段,仍然喜歡看電影。喜歡看和真的買票去看還是兩回事,有人只是單純喜歡看電影,就在家裡的電腦上看,在手機上看,而不會到電影院買票觀看。他們似乎省錢了,但買電腦和買手機需要錢,連接互聯網也需要錢,這些前期投入已經算是一種文化娛樂消費了。倘若他們買票去看,就算加大了文化娛樂消費支出,算是善待自己的眼睛,同時也享受了影院比較高級的視聽體驗。
有導演認為,觀眾要想看好電影,就要到電影院去看,其實只是為電影產業發展造勢。誠然,電影院的視聽享受比較高級,比人們在電腦上看或在手機上看要好得多,但花錢會更多,有的電影票能達到一百多塊錢,甚至有的能炒到幾百塊錢。越是這樣,喜歡到電影院看的人就越要爭搶著購買電影票。但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上的電影很多都是免費的,雖然都是一些老片子,但並不影響喜歡電影的人觀看,也不影響從來沒看過這些老電影的人觀看。城裡人有能力消費電影,鄉下人有的也有能力消費電影。但有能力消費電影並不代表有鑒賞能力,很多人看電影只是衝著商業片去的,尋求驚險和刺激,卻往往中了導演的圈套。大多數商業片都是一個套路,總是主角遇到了困難,最終解決了困難,實現了大團圓式的結局,卻沒有多少內容和情感的創新,不注重個性,只注重群體體驗,注重宣傳,注重大投資,大場面,最終符合了主流意識形態,卻沒有讓電影藝術深入人心。很多商業片根本不能體現電影藝術,只是用來圈錢,甚至一些商業片導演形成了市場壟斷的優勢,不管拍怎樣爛的片,只要在春節檔上映都可以狂攬票房,甚至一部片子的票房能達到幾十億,而片子本身卻沒有太多亮點,只不過逗大家樂而已。很多看電影的只是去找樂子,並不是接受教育去了,也不是增長見識去了,當然和人們日漸加快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有關。他們需要看電影放鬆,而不是去欣賞什麼影視藝術。
能夠欣賞影視藝術的人一般沒錢看電影,而有錢看電影的又不能欣賞電影藝術,看的都是商業爛片。在如此的悖論支配下,商業爛片迅速發展壯大,越來越多,形成了市場壟斷優勢,而真正的好電影卻無法與之競爭,甚至被擠出了市場。這就可以理解,很多票房高的商業片無法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只是在國內瘋狂圈錢,欺騙觀眾,而在國際上卻連提名獎都獲不了,可見其藝術水準之低。觀眾具有一定的財力,能消費電影當然是好的。倘若只是有錢買電影票,卻不能欣賞真正的影視藝術,還被大爛片牽著鼻子走,就真的拉低了自身的鑒賞水準,成了被導演玩弄的人,也成了被資本和權力玩弄的人,往往失掉了自身獨立思想的優勢,當然也就渾渾噩噩,人雲亦云。但願真正能夠鑒賞電影的人有錢買電影票,也能看到令人震撼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