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瀝金(ID:Finding_Gold)作者:深潛
半個消費圈,都欠了分眾的錢。
前不久報導的自嗨鍋被強執只是小卡拉米,真正的大雷還在水下。
根據公開資訊,瀝金整理了能夠確認欠款金額的消費品牌記錄,一共有11家,除了哈林熊是欠的新潮,其餘都是和分眾有關的欠帳,總體涉及金額是1.8億。
但按分眾財報公佈的數據,公司整體壞賬規模接近20億,恰恰說明沒公開的案例才是大頭。
這台超級印鈔機,正在加速印債券。
誰正在給梯媒氪金?這麼大規模的投放為什麼也沒能拯救他們的生意?大規模廣告投放,到底是品牌勢能的放大器,還是耗盡最後流動性的陷阱?
01
消費品&互聯網 ,
集體氪金起量消費品行業和互聯網,是電梯媒體氪金的大頭。
以分眾為例,近兩年這兩類客戶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70%,消費品行業增速尤其高。
從動輒千萬的欠款規模來看,大家都是大滲透理論的信奉者,而欠款品牌案例中73%都屬於高營銷依賴的類型。
大多數品牌跑通了從0到1後,只要投放規模足夠大,很容易快速起量,堆出一個從1到100的結果。
熱衷於投梯媒,當然是因為梯媒的三個優勢:覆蓋廣,單價低,滲透強。
首先是覆蓋範圍,以分眾為例,截至2024年,它已經覆蓋了全國300個城市,電梯螢幕和電梯海報都超過了百萬的數量級,用它自己的話說,“已覆蓋超過4億中國城市主流人群”。
便宜則是梯媒第二個優勢,有機構統計過,國內廣告千次展示成本大約在100-300元的區間,而電梯廣告可以壓到40-50元,單價幾乎腰斬。
封閉場景,又讓電梯媒體能夠深度滲透。電梯場景下受眾避無可避,只能接受廣告資訊單方面轟炸,況且天天進出,重複觸達率極高。《2023社區電梯智慧屏媒體價值報告》顯示,85%的使用者每天接觸社區電梯內的視頻廣告超過兩次。
這些優勢,讓無數品牌從這裡看到了快速起量的希望。
比如鉑爵旅拍通過洗腦式重複廣告詞,在寫字樓電梯高頻觸達婚齡人群,品牌認知度半年內提升28倍。
瑞幸咖啡結合LBS電梯廣告與補貼策略,單月新增使用者突破200萬,驗證了飽和攻擊+即時轉化模式的威力。
甚至那時候還沒有暴雷的熊貓不走蛋糕,也嘗到了甜頭,梯媒大幅度降低了線下吸粉的成本,每月公眾號的粉絲增長都在30萬以上。
實際效果證明,電梯媒體投了就能爆,無怪乎大家紛紛效仿。
熊貓不走的電梯廣告 來源:網路
02
廣告如偉哥 ,
斷藥就萎縮既然梯媒的確定性這麼高,為什麼這麼多品牌卻紛紛折戟?
因為梯媒只能提升滲透,解決不了品牌力不足的問題。
再結合裁判文書,會發現這些欠款品牌平均連續投放電梯廣告的時間長達23個月,遠超行業一般6~12個月的投放週期。而且89%的品牌融資輪次在B輪前,現金流中廣告支出佔比超40%。
一句話概括失敗原因:品牌力和大滲透失衡了。
梯媒還是那個梯媒,效果也一如既往地穩定。但如果接連數年都沒有形成品牌的經營壁壘,要麼是消費場景不清晰,要麼是品牌護城河太薄弱。
恰如自嗨鍋每年上億元的梯媒投入,換來品牌破9億的銷售額;2022年投入下滑,銷售額也很誠實地隨之下跌。
圍欄內褲最為典型,它以1199元/3條的超高單價,通過分眾傳媒在北上廣深杭等一線城市寫字樓發起電梯廣告攻勢。其廣告僅展示品牌名稱、價格和二維碼,通過製造“高價神秘感”吸引用戶掃碼。
初期雖因獵奇心理帶來短期流量,首月公眾號粉絲增長超10萬,但由於產品缺乏核心科技支撐,而且內褲品類的品牌心智很弱,復購率不足5%,最終陷入高曝光、低轉化困局。
流量可以買來規模,但買不到品牌勢能。
那些穿越週期的長青品牌,無一不是在流量狂歡中保持清醒,持續鍛造品牌價值的"慢變數"。
圍欄內褲的電梯廣告 來源:網路
電梯媒體還是很好用,但不適合所有品牌。
只有當品牌年銷穩定破億、完成了線上線下的渠道建設,才會產生對大眾心智飽和轟炸的強需求。
正如妙可藍多曾用11億銷售費用堆出乳酪品類心智,借助數十萬塊電梯屏,用每天人均4~6次的強制觸達,將品牌符號刻進消費者的腦海,簡單粗暴,卻封堵了競爭對手的突圍可能。
梯媒不是品牌的靈丹妙藥,而是品牌已經紮穩馬步、準備衝鋒的集結號,戰術上的勤奮永遠掩蓋不了戰略上的懶惰。
作者公眾號:瀝金(ID:Finding_Gold)
更多精彩內容請訪問 數英網 - 文章頻道 - 項目頻道 - 招聘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