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健康成為人們愈發關注的焦點,各種運動方式也紛紛進入大眾視野。
其中,走路作為一種簡便易行的運動,深受人們喜愛。
那麼,走路與健康長壽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怎樣的走路方式才是科學有益的呢?。
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步下降,挑選適宜的運動方式變得至關重要。《梅奧診所學報》曾開展過一項研究,此項研究囊括了47.5萬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
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他們的日常步行習慣以及最終的生存狀況,結果發現,不論體型怎樣,步伐較快的人其預期壽命明顯更長。舉例來說,步行速度快的女性,預期壽命可達86.7至87.8歲,而步行較慢的女性,預期壽命僅有72.4歲;男性 中等,快速行走者的預期壽命在85.2至86.8歲之間,而步伐緩慢者僅為64.8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發表的報告同樣表明,以平均年齡為60歲的33萬人作為研究物件,倘若每周步行90至720分鐘,那麼其死亡風險相較於不走路的人能夠降低27%至31%,預期壽命大約可延長6年。由此可見,走路這一平常的運動形式,在延長壽命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當人們行走時,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積極的變化。呼吸頻率加快,促使血液中的氧含量上升,血流速度也隨之提高,進而增強了血液迴圈,對心血管健康大有裨益。
就女性而言,每周步行時間越長,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就越低。與此同時,行走還有助於延緩大腦的衰老進程。
經常進行鍛煉的老年人,其大腦灰白質體積通常較大,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顯著降低,思維反應能力也比那些缺乏運動的老人更為出色。此外,經常散步還能夠提升心肺功能,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守護心臟的健康。雖說走路好處眾多,但我們需留意步行的量,並非走得越多就越好。那麼,怎樣的步行量既能實現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又能保護膝蓋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研究團隊在《慢性病年鑒》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此問題展開了探討。
該團隊對89,969名參與者進行了研究,並依據每日總步數、目的步數和隨意步數將其劃分為三組。研究結果顯示,總步數與癥狀性膝關節骨關節炎之間並無顯著關聯,行走的方式和強度才是關鍵所在。
研究發現,目的性步行越多,出現癥狀性膝關節關節炎的幾率就相應越低。當步數達到8000步/天時,即便繼續增加步數,發病率也會趨於穩定。
故而,專家建議每日行走8000步是最為健康的選擇,這樣有利於增強肌肉力量並維持關節的穩定性。
在隨意步行的群體中,研究人員觀察到,步行的次數越多,疾病的發生率反而呈現上升趨勢。與有目的的步行相比,隨意步行的速度較為緩慢,鍛煉強度不足,难以取得理想的健康成效。
並且,長時間的低強度步行會加重關節的負擔,進而增加受傷的風險。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科研團隊提出,步行8000步被視作健康的“關鍵節點”。
根據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研究報告,每天步行超過8200步與六種慢性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緊密相關。
許多老年人將走路當作養生的方式,然而,如果不注重走路的方式,就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在走路養生的過程中,有幾個要點需要格外留意
部分老年人為了實現全面鍛煉的目的,選擇倒退行走。但這種方式潛藏著較大的風險。
老年人的平衡能力相對較弱,反應速度減緩,視力也有所下降。在倒退行走時,他們容易忽略後方的情況,從而增大摔倒的可能性。
而且,長時間側頭觀察後方的姿勢對頸椎健康也存在不利影響。正確的走路姿勢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有些人走路時習慣於含胸低頭,這樣會對胸腔形成壓迫,影響肺部的換氣功能,導致體內缺氧,使人產生疲憊和頭暈的感覺。
正確的走路姿勢應當是頭部保持正直,仿佛頭頂有一股向上提拉的力量,胸部挺起,腹部收緊,手臂自然微彎並隨著步伐有節奏地擺動。
不少老年人習慣於飯後立即散步,認為這樣有助於消化,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用餐後,血液會大量集中在胃腸道以協助消化,此時進行運動可能會導致大腦和心臟出現缺血缺氧的情況。
此外,在食物尚未完全消化時走路,會增加腹內壓力,有可能引發胃食管反流。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相對較差,肌肉力量有所減弱,關節的靈活性也有所下降。因此,在走路前進行適當的熱身是十分必要的,這樣能夠有效避免突然運動所帶來的身體損傷。
同時,走路時應保持勻速,步伐保持一致。步行速度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調整,如果感到不適,應及時停止休息,以防止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總之,走路是一種對健康有益的運動方式,但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和適宜的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走路真正實現養生的目標,踏上健康長壽的征程。 。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