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看孩子就知道女人過得好不好,根本瞞不住
更新于:2025-03-25 23:35:37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就是很大的。

所以,一位母親到底過得怎麼樣,其實是能夠從孩子身上所展露出的一些特點看出來的,也可以說,孩子就是母親的“晴雨錶”。

判斷一個女人過得幸不幸福,看孩子就知道了

小區里有兩個孩子關係很好,一個叫志誠,一個叫亞軒。兩個孩子可以說是“發小”,因為他們不僅同歲,並且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認識”了。

而儘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好,但是他們兩人的性格卻天差地別。

志誠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孩子,在平時遇到鄰居的時候,也總會打招呼問好,所以很受社區鄰居的喜歡。

而且志誠還是一個懂得照顧人的孩子,他和亞軒兩個人玩的時候,總是會處於主導地位,並且照顧亞軒的喜好。

另外,志誠的學習成績也是很好的,在學校很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

總之,志誠就像是一個“陽光男孩”一樣,似乎身上無時不刻的都帶有一種積極的因素。

但是,亞軒就不一樣了。

相比志誠來說,亞軒的性格是非常內向的,在小區里遇到鄰居或熟人的時候,別說是打招呼了,甚至還會馬上低下頭,似乎生怕別人認出他似的。

並且,亞軒往往還很沒有主見,比如和志誠一起玩的時候,總是很依賴志誠。

同時,亞軒的學習成績也比較一般,雖說不是很差,但也從來沒有拔尖過。

亞軒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刻意隱藏自己的人一般,似乎非常希望人們忽視他的存在。

兩個孩子的表現不同,其實他們媽媽的生活狀態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志誠的媽媽是一名個體戶,平時雖說工作很忙,但是卻總是一副樂觀開朗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人幸福的時候,就算是再勞累,也會感到快樂,而志誠的媽媽就是這樣。

雖說生意忙,但是志誠的爸爸仍舊時時刻刻地關心著志誠的媽媽,同時志誠媽媽的心態也很好,在生意上就算是遇到了一些小磕小絆,也從來不往心裡去。

所以,志誠媽媽和大家的關係都很好,幸福感也就非常強了。

至於亞軒的媽媽,卻生活得並不是很幸福。

亞軒的父母剛結婚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對甜蜜的戀人,但是後來,亞軒的爸爸為了家庭的經濟問題,選擇了外出打工。

而亞軒的媽媽長期一個人在家裡,得不到愛人的關愛,並且還經常會被一些“姐妹”的風言風語所影響,所以和亞軒爸爸的關係逐漸變得陌生而冷淡。

情感的因素逐漸地也影響到了亞軒媽媽的事業,導致她在工作中變得很消極,從而受到了領導的批評、同事的詬病。而這些因素,也進一步導致亞軒的媽媽變得孤僻、悲觀。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中,強調親子關係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

從志誠和亞軒的情況我們就能夠發現,一般孩子表現得積極陽光,那麼他的母親通常都是比較幸福的。

但是,如果孩子表現得沉悶自卑,那麼他的母親很可能也處於一種不幸之中。

為什麼從孩子身上能看出母親過得好不好?

《孩子:家庭幸福的鏡子》一書中提到,孩子的行為與家庭環境,尤其是母親情感狀態之間的關係有關。

所以,孩子的情緒、行為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和媽媽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孩子的狀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媽媽的生活情況。

那麼,媽媽是如何悄悄影響孩子的呢,這背後有三個關鍵因素在起作用。

1)情緒的感染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具有傳染性,尤其是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顯著。母親身上如果帶情緒的話,是很容易感染孩子的。

比如志誠的媽媽回家的時候,總是興高采烈的,看到志誠也是非常的高興,在志誠面前表露出來的都是快樂、幸福、開朗等積極的情緒。

而志誠在這樣的情緒中沉浸著,自然會受到情緒的感染,也變得積極向上。

但是,亞軒就不一樣了,亞軒媽媽回到家之後,往往是一種心情不好的樣子,這就像是給亞軒帶來了一頂“情緒烏雲”一般。

就算是亞軒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在受到媽媽情緒感染之後,也會變得情緒低落,高興不起來。

長此以往,亞軒的心理就會變得壓抑,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而很少出現積極情緒了。

2)言行的模仿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來學習如何應對世界。

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孩子會跟父母有樣學樣。

如果母親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孩子更可能模仿這種行為,表現出陽光、積極的特質。反之,如果母親表現出消極、沉悶的態度,孩子也可能模仿這些行為。

志誠的母親,往往面露喜色,接人待物都很有禮貌,做事積極自信,所以孩子也會模仿 媽媽的言行,變得積極懂事。

而亞軒的媽媽往往面露愁容,自然在說話做事的時候有所欠缺,亞軒見得多了,自然就會產生潛意識地模仿,變得消極。

3)氛圍的影響

家長對於家庭氛圍的影響,也是很大的,而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同樣是非常關鍵的。

志誠的媽媽,由於幸福感比較強,所以對於家庭的重視程度就會比較高,從而經常會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人們一看就覺得是一個和諧的家庭,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也是幸福感滿滿。

但是,亞軒的媽媽由於情感的不暢、事業的不順,對於家庭也怠於打理,孩子在家裡根本感受不到家的氛圍,自然也就變得焦慮自卑了。

如何讓孩子擺脫母親的負面影響? 這些細節一定要注意

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關鍵的,甚至可能直接主導孩子的未來人生。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有幾個細節我們就需要注意了:

①做好情緒管理,不將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尤其不要將孩子當成“情緒垃圾桶”。

②避免精神內耗,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太小心眼,不要思維負面,而是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比如自己的愛人外出打工,雖說少了陪伴,但這卻代表著愛人的責任感很強,也是愛人想要給自己、孩子帶來更好生活的一個體現,是一種深愛的體現。

③多帶給孩子一些正面影響,比如和孩子 分享快樂的、有趣的事情,陪孩子一起玩,與孩子一起旅行等等,讓孩子感受到積極的因素,孩子自然會變得積極自信。

結語

孩子的狀態,其實就是媽媽的生活狀態。而反過來說,媽媽的生活狀態,也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所以,為了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學會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這不僅會讓我們感到更加幸福,也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