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到了青春期,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 細說心語 · 一周熱話題
更新于:2025-03-25 23:32:31

一周熱話題

青春期,是孩子從懵懂走向成熟的轉捩點,也是父母與子女關係面臨重大考驗的階段。心理學家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愛。”然而,許多父母在孩子即將獨立的青春期,卻陷入了迷茫與困惑。孩子從乖巧變得叛逆,從依賴變得疏離,甚至出現厭學、沉迷網路、早戀等問題。這些變化背後,隱藏著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與掙扎。本期《細說心語》,我們將深入探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説明父母理解孩子背後的真實想法,找到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正確方式。

青春期孩子的身體和心智都在發生著劇烈變化

青春期是兒童從生長髮育到成年的過渡時期,一般指10—20歲這個階段。珠海市香山學校心理老師李昕指出,青春期是孩子大腦和心智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除了出生後的前三年,沒有其他時期的大腦變化比青春期更猛烈。“這一階段,孩子的心智逐漸成熟,開始像成年人一樣思考,渴望獨立,挑戰權威,表現出理想主義。然而,這一探索‘變得不一樣’的時期,常被誤解為‘叛逆’。”李昕強調,其實並非如此,家長一定要明白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特點一:青春期是大腦的“裝修期”。

青春期可以被形象地稱為大腦的“裝修期”,大腦在這個階段會進行一系列複雜的調整和升級。12歲前,孩子的大腦如同毛坯房,主要裝載基礎軟體,比如認字和算數等基本認知能力。到了青春期,大腦開始“裝修”,拆除舊的思維模式,建立新的邏輯能力,形成價值觀。

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是,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判斷)和邊緣系統(負責情緒)同時發育,導致孩子表現得時而特別聰明,時而衝動,時而堅定自我,時而迷茫。

特點二:身體的變化是成長的“信號彈”。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變化是成長的重要信號,主要表現為:

●身高暴長:像竹子一樣快速生長,但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跟上,容易出現頭暈、腿軟等現象。

●荷爾蒙暴動:臉上長痘、情緒波動,這並非叛逆,而是身體在發出“快幫我成熟”的信號。同時,第二性征開始出現。

●作息混亂:晚上熬夜(大腦在升級),早上賴床(身體需要補覺)。

特點三:人際變化是關係的“試煉場”。

青春期的人際關係變化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試煉,主要體現在:

●朋友大於父母:大腦前額葉皮層開始關注同伴評價,孩子更願意聽從同學的意見,而不是父母的嘮叨。

●小團體敏感:孩子對同伴的認可極為敏感,被孤立時會感到極度沮喪,而被認可時則會非常自信。

●試探底線:比如故意穿破洞褲,實際上是在試探他人對自己的接受度。

此外,家庭環境對青春期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如果家庭中存在溝通不暢、矛盾較多,或者父母過於嚴厲控制,都可能加劇青春期的衝突。”李昕強調,相反,一個支援性強、開放溝通的家庭環境可以説明孩子更好地度過這一階段。

家長要説明孩子找到屬於TA自己的生命劇本

著名心理學家和田秀樹把青春期稱作“心理斷乳期”。為了更形象地理解青春期的孩子,李昕表示,家長不妨把青春期的孩子當作一個沒有老司機指導的開車“小白”,“他既想興奮地獨立開車上路,又會擔心害怕,還得依賴老司機在旁支持鼓勵。青春期就是‘小白’拿到第一張藏寶圖后的‘試煉關卡’,一路開車勇闖未來,扮演一個成長潛能的‘自我勘探者’。

“小白”在探索未來成長的早期,帶著旺盛的好奇心(探索我是誰,我要去哪?),不斷突破舒適區的勇氣(挑戰權威,嘗試新事物),還有逐漸清晰的目標(不斷試錯,尋找理想方向),一路披荊斬棘(發展個人能力,發掘獨有天賦,處理人際關係,應對誘惑與壓力等),最終完成青春期這場勘探冒險。

李昕提醒家長,青春期這個階段的使命不是讓孩子成為“標準答案”,而是説明他在無數可能的平行人生中,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生命劇本。

李昕建議家長記住這三句話,並帶著好奇去探問:

1.你現在嫌棄的“幼稚”,是孩子還在學習。

2.他懟你,不是討厭你,是大腦在調試信號。

3.青春期不是敵人,是你陪他成長的最後機會。

策劃 | 龔丹楓 徐航航

統籌 | 衛軼 何寧

指導單位 | 廣東省教育廳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專家成員 | 全省心理教研員及一線教師

(此文特別感謝珠海市香山學校心理老師李昕的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