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別太在意你的孩子
更新于:2025-03-25 22:44:34

養孩子,就像種莊稼。

《百家講壇大國醫》的作者羅大倫,說起過一個現象。

作為資深的中醫研究者,不少家長跑來請他給孩子看病。

他發現,孩子出問題最多的家庭,無外乎兩種。

一種是精英家庭,就是祖上幾代都很厲害,父母又高知又有錢;

一種是貧困家庭,全家就指望孩子出人頭地,改變貧苦的命運。

為什麼這兩種家庭出問題多呢?

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太在意孩子。

因為過度的期待與關注,很多事情上,家長做得太滿。

而壓抑緊張的生活中,孩子的能量又被大大消耗。

到最後,大人焦慮,孩子抑鬱,一家人都不好過。

羅大倫說:“很多家庭都生病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不信你和身邊的人聊聊天,一涉及孩子,一定會有無數焦慮的聲音:

“自己學習差,也不會教,很怕孩子成績墊底”;

“家裡條件一般,孩子將來找不到工作就完蛋了”;

“教育這麼卷,不逼孩子一把,他分分鐘就會被淘汰”……

父母迫切渴望孩子有出息,卻無奈地發現,自己越使勁,孩子越是狀況百出。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對孩子也是如此。

反倒是放鬆一點,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01

  • 你焦慮的根源,就是太在意你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煩惱箱”實驗。

實驗者寫下自己對未來一周的擔憂,幾周後拆開紙條,發現90%的煩惱都未曾發生。

接著,實驗者又寫下讓自己焦慮的事項,幾個月後再看,多數煩惱也早已煙消雲散。

這個辦法我試過,說實話,在自己的事上有效,一涉及孩子就根本不起作用。

比如,我擔心她成績下滑,即便幾個月後的考試結果不錯,我又會接著擔心下一次考試;

比如,我擔心她中考去職高,即便事實證明她能上高中,我又會擔心她將來讀大學找工作。

父母對孩子是一輩子的責任,對他們總是放心不下。

一旦把握不好度,過分在意,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網上有段話,形容得更貼切。

“孩子成績好,父母擔心他沒才藝,競爭不過其他人;孩子性格內向,父母擔心他難以與同齡人相處;孩子性格外向,父母又擔心他鋒芒畢露……無窮無盡的焦慮,捆綁著父母,也壓抑著孩子。”

人民大學的學者曾在“雙減”後做了一項研究。

發現孩子的學業負擔確實降低了,但父母的焦慮癥狀明顯上升,增幅約12.8%。

“讀好書—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有好的生活”這一固定思維,害得我們每天都在著急。

就像教育學博士錢志亮分享過的這個案例。

一位媽媽為了教育好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

從小,孩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都精細化安排。

孩子幾歲上興趣班,上哪些興趣班,她都要按照專業指導來操作。

這位媽媽對完美的執念,讓她對孩子的要求異常嚴格。

她緊緊盯著孩子的每一個錯誤,一旦孩子未達預期,她就吃不好睡不著;

越活越累,越累越煩躁,致使整個家庭瀰漫著一觸即發的火藥味。 

明明初心是好的,明明是愛孩子,卻因為太過在意,好心辦了壞事。

真是關心則亂啊。

一不留神,我們就陷入“越在意越焦慮”的怪圈中。

關鍵是,我們如此在意,孩子未來就一定好嗎?

02

  • 心全在孩子身上,他就一定能達到你的期待嗎?

有位媽媽,在網上分享:

一開始她對女兒的要求並不高,讀幼稚園時只給孩子報了2個興趣班發展愛好。

但孩子上小學后,第一次期中考試的成績就不理想,嚇得她馬上向其他家長求助。

一番瞭解後才知道,很多孩子都提前學,課外班也是針對應試教育。

於是她馬上調整思路,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四五門課外輔導。

接下來的幾年,女兒一放學就去輔導班,除了做作業,還得額外做很多試卷。

先是身體垮了,隔三岔五就生病,後來心情抑鬱了,開始厭學。

身心能量跟不上,成績一落千丈,一切努力都白費了。

教育家盧梭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

錯誤的教育方式比不教育帶來的傷害更大。

我們用蠻力捲孩子,到最後,壓力只能成為摧毀孩子的利器。

“為人父母,生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殊不知我們的過度期待,不斷地把孩子往懸崖邊上逼。”

人生,從來不是較量爆發力的衝刺短跑,而是考驗耐力的馬拉松長跑。

對孩子的教育千萬別著急,贏在起跑線沒什麼用,讓孩子有後勁才是關鍵。

有沒有聽說過?“情緒傳染”這個說法。

就是我們的情緒,會不知不覺地傳遞給孩子。

你著急,孩子做起事來也慌里慌張;

你發火,孩子心裡也煩悶壓抑;

你焦慮,孩子也穩不住自己的心性;

你各種催促、擔憂、緊張,孩子也很難有平和的心境應對一切。

適當鼓勵和教導沒有錯,錯就錯在力度沒把握好,把愛硬生生轉化為一種負能量。

最有水準的教育方式,向來是一半是內卷,一半是鬆弛。

家長做事張弛有度,孩子才能在自由的環境中紮根發芽。

03

  •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間歇性擺爛”。

和大家說一段我自己的經歷。

有一段時間,我患上了焦慮症,還出現了手抖、心慌的軀體化癥狀。

當時,工作上碰到一些麻煩,生活中也是一團亂麻。

為了給孩子轉學剛換了房子,要裡裡外外地收拾打點;

遠在老家的父親也不巧生病住院,牽扯了我很多精力。

一時間,我焦頭爛額,自顧不暇。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我接到老師電話,說孩子這學期出現不少問題。

和同學鬧了矛盾,上課總是走神,作業不按時交,成績下滑得厲害……

我一聽,腦子嗡的一下,整個人都崩潰了。

那天,我把孩子狠狠訓了一頓,還衝著家人吼,以後什麼也不管了。

我本以為,這個家離了我就轉不動了。

誰曾想,結果卻大出我的意料。

最明顯的就是女兒的轉變。

她自覺了很多,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可以做到學習運動兩不誤。

而當我不過問她的成績后,她學習狀態反而好多了,成績竟穩步提升。

最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自己看書做運動的時候,女兒也有樣學樣,在旁邊跟著做。

原來,這孩子不用使勁管,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原來,適當擺爛一下,天也不會塌。

這段經歷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養孩子,就像種莊稼,太勤快了不行。要順應自然,給他們生長的空間。

《自主教養》一書中討論過一個問題:父母為什麼養育孩子?

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鯤認為,搞清楚這個問題,比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他說:“養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要説明孩子成為他自己。我相信,這是説明你從育兒焦慮中解脫的真正的父母之道。”

結合我自己的經歷,我覺得當務之急,是轉變思維。

改變“使勁管孩子他就會優秀”的教育思路。

而後是做好自己,用言傳身教取代雞娃模式。

最後就是改變心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也接納他將來的命運。

粉碎不切實際的奢望,踏踏實實回歸到養育孩子的初心。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擺脫焦慮,還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04

作家張文亮寫過一個故事,《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了,但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唬它、責備它,甚至想扯它、踢它。

突然,我聞到了花香,感受到微風,聽到蟲鳴和鳥叫,看到滿天的星鬥。

我突然明白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養育孩子,也好似牽著一隻小小的蝸牛在漫漫人生路上散步。

別著急,別催促,允許自己和孩子慢慢走,去看風景,去感受陽光微風。

至於能不能超過別人,能不能抵達最遠的山峰,都不必太過在意。

放下心中執念,和孩子於人世間閒庭信步,美好將與我們不期而遇。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