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繾綣,時光如茶,苦澀中竟帶了幾分清甜。
而當下我們確是能真切的感受到孤獨,似乎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聚會,內心竟然也澄澈了些許。
三月某個悶熱的傍晚,手機屏幕始終漆黑如墨,沒有閃爍的聚會邀約,沒有此起彼伏的群消息。
當這種靜默不再是偶然的意外,而成為生活的常態時,我忽然意識到:我們正站在社交時代的鏡面背後,見證著真正的自我覺醒。
還記得小的時候曾經看到過一張人際關係重要排序表,當初的我填的是:朋友>父母>情人>親戚。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東西越來越多,可能更多人的選擇會是:父母>情人>親戚>朋友等,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呢?
在這個春風拂面的夜晚我們就來聊一聊吧。
剛上大學的時候,別離總是靜悄悄的。起初是班上的班級群不再有人聊天,後來呢,我們的一些私人群也漸漸冷清,當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想和朋友聚聚,才發現,有人或許在外打工旅遊,有人有了自己的新圈子,即使很要好的同學再次在路上相聚,大家也只是打聲招呼,就匆匆離去。
參加工作以後,遇到的事情就更多了,猶然記得有個老同事因病不幸去世,當我參加他的葬禮時才發現,只有他的父母老婆孩子這些親人在為他的逝去難受哭泣,而他平時一些關係很好的朋友,戰友,只是禮貌性的參加葬禮,有些往往剛到還來不及弔唁,就匆匆忙忙的被拉去喝酒打麻將了。
心裡油然而生一種世態炎涼,但靜下心來想像也無可厚非。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說我們的一生只能維持5個摯友,但由於成長的社交需求需要,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能經營500個親密關係。就像我們在逛超市的時候,往往很多人都是想把超市逛了個遍,但是最後真正裝進購物車的,不過是真正需要的那兩三樣。
或許,在人的一生過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到各種朋友,但是朋友是需要維持的,在讀書階段,在工作階段,每個階段的朋友需求都不一樣,人又是群居動物。
因此在社交的過程中,可以用心,但不能完全的迷失,適當的給自己一個單獨的環境,
偶爾停下來做好自我的提升,多陪陪自己的家庭,不用將過多的精力和時間花在社交上面,因為維持關係的成本也很高,有的需要你付出金錢,有的甚至需要你付出健康。
朋友也不用多,有幾個能有固定話題聊天,有著共同喜好的人也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