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1995年,美國的一個科學家曾經表示,根據自己的預測,等到2030年的時候,中國大概會有16億人,到時候想要讓這麼多人吃飽肚子幾乎不現實。
但他沒想到,如今的中國不僅沒有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有餘力進行糧食出口,屬實是被打了臉,而這都是得益於我國的一些育種專家。
這些育種專家有的本身就是農民,有的還是農民的孩子,他們為了讓中國人都能吃飽肚子,將畢生心血都傾注在糧食育種上,比如李振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從挨餓到吃飽·】——»
1931年,李振聲出生於山東淄博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童年的他,本應在無憂無慮中成長,然而就在他十歲左右卻遇上了3年大旱。
1940 年至 1942年的這段時間,原本生機勃勃的田野變得荒蕪死寂,地里莊稼顆粒無收,甚至連雜草都難以生長。
為了活著村裡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他們先是吃光了榆樹葉,隨後又無奈地剝下樹皮充饑。
後來連樹皮都沒有了,村裡人甚至開始啃食蔥根和蒜皮艱難度日。
李振聲的父親也不例外,他還因為饑餓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李振聲13歲的時候他就去世了。
那個時候李振聲家裡實在是沒什麼積蓄,為了能讓家庭運轉下去,李振聲的哥哥退學了出去打工,李振聲也想退學,但家裡人卻不同意。
他們想讓家裡無論如何都能出一個知識份子,但因為付不起學費,所以李振聲還是決定在高二的時候退學打工。
這一年是1948年,李振聲來到濟南找工作,結果一則招生啟事改變了他的人生。
原來山東農學院正在招生,上面寫著“免費食宿”!
李振聲十分驚訝,又能上學還是免費吃飯,這真是讓李振聲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於是李振聲考上了山東農學院,在兩位老師沈壽銓教授和余松烈教授的引導下,李振聲對小麥育種產生了興趣。
後來李振聲就試著將這些產量高的種子引種在自家的地裡面,結果找來了很多同村人請教經驗,李振生開始想到,如果能培育出產量非常高的小麥,那麼或許能解決童年記憶中點的饑餓問題。
1951年,李振聲畢業之後進入到中科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開始研究各種牧草,5年之後又去了陝西楊陵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
很快他就發現那邊的冬小麥產量非常低,因為它們經常會患上一種條鏽病,一次性減產3成到5成。
李振聲想著,牧草平時都沒人在意也好好的,但是小麥有人照顧卻容易生蟲,要是能將兩種植物雜交,說不定能培育出來抗病性好的小麥。
但是小麥和牧草本來就是兩種植物,要想雜交實在是難上加難,於是李振聲選了很多款牧草想要嘗試一下。
最後李振聲總算是找到了一種長穗偃麥草,它和小麥的雜交後代長得還勉強好一些。
就這樣過去了8年的時間,李振聲期待的雜交種子還是沒出現。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964年,那一年夏天麥子成熟之前居然下了40天的雨,後來天氣放晴,李振聲當年種植的小麥幾乎在一天的時間之內全部青幹了。
但就在這群小麥裡面,有一棵還是金黃的顏色。
李振聲將這棵小麥小心地保存起來,就這樣到了1979年,李振聲總算將牧草的抗病基因雜交到了小麥身上!
而這前後後,李振聲花了23年的時間。
後來這種小麥被叫做“小偃6號”,它成為了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後來根據它培育出的品種竟然達到了80多個。
這個品種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小麥的畝產量,截止到2003年的時候,全國小麥產量累積增產150億斤。
但李振聲的研究遠遠沒有停止,他依然奮鬥在麥田裡面。
後來李振生也因為自己的小麥品種出名了,各種獎項接踵而至,他還和袁隆平並稱“南袁北李”。
李振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科學家對科研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責任感。
後來,李振聲和他的團隊還嘗試在鹽鹼地種小麥,這一治理又是好多年的時間,李振聲培育出的小麥不僅能夠適應當地的環境,還能夠做到高產。
當初那個在童年時期忍饑挨餓的少年的夢想已經實現了。
如今李振聲已經不用為吃不飽飯發愁了,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珍惜糧食,每次在學校吃多少就打多少,如果覺得多了就在吃飯之前撥出來一些分給學生。
雖然李振聲獲得了很多名譽,但是他似乎從不在乎,之前他還曾經多次被邀請做陝西省的副省長,但是李振聲直接拒絕了。
而且他還將自己獲得的獎金捐給研究所,説明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對他而言,錢已經夠花了,所以能多幫一個人就多幫一個人。
這些農民的孩子們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土地,撐起了國家的脊樑。
參考:
中國科學報《挨過餓的他,只想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2023-12-21
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極其團隊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