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蒼岩
更新于:2025-04-14 23:30:47

夏 陽

岩佐,大地的骨骼,歷經火成、沉積、搬運等自然過程的孕育與雕琢,萃取了天地之精華,承載著歲月的記憶。古語中,山穴為岫,山崖稱岩。岩者或如劍脊淩霄,岫者常伴雲靉出沒。岩石或嵌於懸崖,姿態若與星辰相接;或隱於山谷,雲環霧罩,枕藉寒潭。更有浪底捲石,突兀嶙峋,彷彿保守著自然的奧秘。

當年李白登天姥山,曾感歎:“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鮑照駐足廬山,落筆寫道:“千岩盛阻積,萬壑勢回縈”。然而,我對岩石的好奇雖源於詩人生動的筆觸,卻不能僅止於此。唯有身處其中,方能領略大自然的神秘造化。

少年時,我遊覽秦皇島,追尋曹操臨碣石、觀滄海的盛景,第一次撫摸岸邊礁石,腦海裡浮現出蘇東坡筆下“君看岸邊蒼石上,古來篙眼如蜂窠”的奇妙景致。千百年來,潮汐漲落,礁石上的孔洞宛如牡蠣殼上的孔眼,與被浪濤沖刷形成的紋路一起,都成了玄奧的天書。

參軍在新兵連期間,我曾在青島東山採石場掄錘鑿岩取石,真切感受到岩壁的剛烈與堅硬。火星四濺之中,仿佛看見“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劍脊,又想起女媧補天時遺落頑石的傳說。

人到不惑之後,我爬香山偶遇暴雨,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山間溝壑中泥沙伴雨水而下,但見幾塊岩石依然故我,分濁流而獨立,盡顯從容和剛勁。這讓我進一步領悟了古人為何用“崩崖”“龍骨”等詞彙,描寫岩石與暴雨激流相互映襯的景象。這真似杜甫詩句“江寒出水長”那般生動傳神。

還令我難忘的是風雨過後,落日余暉如朱砂染於山壁,苔痕映翠,岩石在風雨的洗禮後,更顯崢嶸。

少年觀岩識其形,青年鑿岩知其性,中年悟岩得其神。人應像岩石一樣,以雷霆鑄造靈魂,以風雨洗禮思想,經熔岩劫火而彌堅,經沉積凝結而厚重。即使遭受百般磨難,精氣也不泯滅;即使洪濤壓頂,依然從容不迫;即使歲月沉寂、迷途漫漫,亦當堅守初衷,不捨逝水。正所謂,大地骨骼崢嶸之處,天心自在,可以度量。

思念的那頭
思念的那頭
2025-04-04 07: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