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育苗不用土,產量杠杠的”(春耕進行時)
更新于:2025-04-04 08:56:59

本報記者  門傑偉

鎮賚縣的土地。潘晟昱攝(人民視覺)

馬巍查看秧苗在生物質育苗基質上的生長情況。本報記者 門傑偉攝

晨曦初照,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巍來到實驗大棚,掀開一塊水稻育苗盤,秧苗青翠茂密,根系密實盤繞。

秧苗長勢喜人,奧秘在哪?“這是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開發鹽鹼地,得靠它!”馬巍介紹。

這裡是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東北蘇打鹽鹼地的集中分佈區。“秧好半年糧”,鹼地變糧倉,育苗環節不能掉鏈子,臨近水稻育苗,馬巍的工作更忙了。

“馬博士,來俺家育苗大棚把把關唄。”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負責人毛印華打來電話。“這是我們的老熟人”,馬巍說,當時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剛開發,農戶接受度不高,毛印華作為種糧大戶提出先試試。

此前,毛印華在育苗時碰過壁。馬巍回憶,育苗得用好土,鹽鹼地上哪裡找得到?農民買土或取土,沒法判斷有沒有不利於育苗的成分。有了土,還得自己配料、攪拌,育苗成功率不高。

要是育苗不用土就好了!聽到南方部分地區應用水稻育苗基質,馬巍四處打聽。而擁有相關經驗的吉林省來貝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也希望開拓鹽鹼地水稻育苗市場,於是與馬巍所在的研究所合作。

可剛引入育苗基質,就遇到難題:東北氣候寒冷,南方的水稻育苗基質“水土不服”,效果不好;用南方的原料製作育苗基質,成本高。

“還是得找到便宜好用的原料‘平替’。”馬巍說,鎮賚縣是水稻種植大縣,每逢秋收,秸稈產量大;同時,當地緊鄰內蒙古自治區,畜牧業產值較高,牲畜糞便產量可觀。

就地取材,選取秸稈和牛糞做主料;為適應氣候,反覆調整配比;企業還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均勻攪拌。終於,適合東北鹽鹼地且成本低、不用一粒土的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製作完成。

“馬博士,苗床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說話間,就到了毛印華的大棚前,“去年育苗基質效果好,今年育苗打算全都用上這基質,您來‘驗收驗收’?”

“先前育苗難,秧苗長得不壯,更不用說還要種在鹽鹼地里。一年忙到頭,收成不好,還虧損了。”毛印華說,一次他撞見了在試驗田裡補秧的馬巍,就上前聊了聊育苗的事。

這麼一聊,毛印華的思路打開了:“要是這基質這麼靈,育苗不用土,問題不就解決大半?”

一邊是馬巍有技術愁推廣,一邊是毛印華因為虧損,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嘗試新技術。很快,看到用上水稻育苗基質的秧苗棵棵“支棱”,毛印華放心了。秋收時,產量較以往高出約10%。

“鹽鹼地育苗不用土,產量杠杠的!”毛印華對去年在自家稻田裡試驗的育苗基質印象深刻,“性價比很高,一盤基質價格1.08元。以往買土,平均價格也在一盤1元左右,這還沒算上人工費。”去年毛印華家150多公頃的稻田打了240萬斤糧,比上一年增產20多萬斤,純利潤100多萬元。

“苗床床面平整,沒問題。”從育苗大棚出來,馬巍拍拍褲腿上的塵土說,可以再試試農科院育成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配合育苗基質,收成更有保障。

“從品種選育到土壤改良,我們逐漸解決鹽鹼地上種水稻‘從無到有’‘從低產到高產’的問題。”馬巍說,他目前的主要課題是“優質優價”,幫助農民“以稻致富”。

離開毛印華家,馬巍趕回實驗站。先前送去海南南繁育種的實驗材料已經送回,還需選育耐鹽鹼高產優質的水稻品種。

“春種、夏管、秋收、冬培,四季都得撲在鹽鹼地上。”馬巍說,馬上要召開育苗新技術現場觀摩會;夏天要講解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同時對各試驗示範田調查和取樣;秋天要對試驗示範田收割測產,將好的育種材料送至南繁基地;冬天則要制定來年的方案,優化生物質水稻育苗基質的配方……

喚醒“沉睡”的耕地資源,農業科技工作者在不斷探索。

據瞭解,2024年,鎮賚縣水稻播種面積155萬畝,產量20.6億斤,成為吉林省水稻產量第一縣。

【編輯點評】

鎮賚縣的蘇打鹽鹼地屬於最難治理的鹽鹼地類型之一,但科技工作者有技術,農業企業促轉化,種糧大戶為驗證提供試驗田,讓這片曾經“種啥啥不長”的土地,成為吉林省水稻產量第一縣。

今年中央一號檔提出,“穩步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鹽鹼地開發利用,對擴大耕地面積、維護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期待各方參與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將白花花的鹽鹼地變為穩產增產的“米久川”。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4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