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月輝
從出生前到老年的全生命週期中,人類的大腦功能網路經歷了從形成、發育到衰退的複雜過程,支撐著個體認知與行為的發展。構建人類生命週期腦功能網路發展圖表,建立人腦功能測量的參考標準,是腦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團隊聯合全球100余家機構,成功構建全球首個覆蓋人類全生命週期的大腦功能網路參考圖譜,有望用於全年齡段的腦健康數字化評估,標誌著我國在腦科學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作為封面論文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研究團隊整合了全球最大規模的全生命週期的腦功能磁共振數據,攻克了大樣本跨年齡段腦影像數據的標準化處理與品質控制難題,首次繪製出人腦功能網路從出生前到老年期的完整“生命曲線”。研究人員發現,全腦功能連接強度平均水準要在38歲左右才到達峰值點,長程連接持續優化至50歲左右,揭示中年期仍具有較強的神經網路可塑性,顛覆了“18歲腦發育成熟”的傳統認知。
“大腦在全生命週期的發展並非線性變化,而是遵循一種複雜而有規律的演化過程。”賀永說,“通過腦影像大數據,我們有機會揭示腦功能網路的關鍵發育里程碑。”
這一工作為評估個體腦健康水準提供了“生長曲線”式的量化依據,有望改變當前主要依賴結構成像進行腦疾病篩查的模式,為神經發育疾病等的腦功能數位化評估提供了參考標準。研究人員或者醫生可以藉助該參考模型,將個體腦功能的實際情況與標準“生長曲線”進行對比,識別潛在的偏離程度,從而為腦疾病的個體化早期診斷和干預提供指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