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品桐花
更新于:2025-04-06 07:06:19

俞香順

“清明之日,桐始華。”桐花,既是清明的節氣之花,也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入詩也入畫,有著豐富的內涵意蘊。

桐花,一般指泡桐樹之花,廣布於田野山鄉,綻放於高大枝頭,是名副其實的“高花”。清明一候花信風便是桐花。清代董誥《二十四番花信風圖》冊中所繪桐花,花瓣淡黃,姿態清雅,掩映在綠葉之間,實為梧桐花而非泡桐花。可見,在古人的認識中,泡桐的獨立性並不強。

清明時節柳綠花紅,桐花成為春景中特別的存在。其形如喇叭,碩大嫵媚,有紫有白,盛開時花勢爛漫壯觀又不失沉靜素雅,成就動人的詩畫意境。唐代李商隱一句“桐花萬里丹山路”,寫活了桐花覆滿樹冠的怒放氣勢;當代畫家王克舉油畫《四月桐花開》(見圖)以抽象筆觸,形象展現了桐花旺盛的生命活力。如宋代韓琦所言,“人樂一時看開禊,飲隨節日發桐花”,桐花獨特的韻味,也為踏青出遊、曲水流觴增添了別樣韻致。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作為春夏遞嬗之際的重要物候,桐花“自開還自落”的自然屬性,引發文人墨客落寞寡合、自愜自洽的情懷。在不少傷春、送春作品中,桐花常與杜鵑一同出現,桐花凋落的視覺印象與杜鵑哀鳴的聽覺印象相合,給人以強烈的春逝之感。傷春悲春之情又常與客里思家之情交織,觸人心弦。唐代白居易便曾借故園風物泡桐抒思鄉之情,寫就“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鄴明日是清明”之句。

桐花和鳥組景,傳遞出豐富的文化意涵。在方楚雄中國畫《泡桐花》中,幾隻小鳥停在花間,情態生動。以桐花、小鳥組合入畫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唐代流行的“桐花鳳”。“桐花鳳”之鳳並非指鳳凰,而是一種美豔小禽,又稱“桐花鳥”,文人墨客賦予其祥瑞、愛情等寓意。畫家們以桐花鳳形象入扇,象徵吉祥,桐花鳳扇遂成為古人追捧的“時尚單品”。後世普遍認為,蜀地工藝扇便始於此。

清明節是“複調”的,既有結伴而游的佳興,也有獨處異鄉的相思,還有慎終追遠的緬懷。桐花寂靜無聲,並不煊赫,卻又彷彿是一位穿越古今的信使,將關於清明的歷史文化“密碼”、資訊、記憶,萃於一花。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