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藏東尋訪昌都的歷史與煙火
更新于:2025-04-14 11:38:01

旦增卓色

廣場鍋莊舞。

3月27日傍晚,“走進昌都 約會春天”采風團一行抵達昌都。入住酒店后,計劃用兩天時間探訪這條融合市井繁華和歷史厚重的路線:茶馬廣場、昌都市博物館、濱果觀景台、強巴林寺、卡若遺址。

第一天:藏東的市井生活——茶馬廣場

3月28日清晨,吃過早飯後,我們沿著瀾滄江步行前往茶馬廣場。途中的建築讓我們驚歎不已,鱗次櫛比的高樓,熱鬧非凡的商鋪,這與我們印象中的昌都截然不同。不久,我們便抵達了昌都的地標——茶馬廣場。

茶馬廣場位於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的核心地帶,瀾滄江與扎曲河、昂曲河在此交匯,形成一片三角洲地帶。這裡是昌都市的文化地標,是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驛站,也是藏東文化和現代生活交融的心臟地帶展示視窗。

廣場東西橫穿昌都中心城區,全長約150米,佈局錯落有致,人流湧動。漫步在茶馬廣場,兩側有300餘間商鋪,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最吸引我們的是廣場一側的鍋莊舞——男女老少圍成圈,跟著節奏踢踏轉圈,動作簡單卻充滿力量。

中午,我們一行人跟著本地朋友江村,前往德勒倉音樂餐吧吃午飯。這家藏餐館在昌都頗有名氣,集美食與娛樂於一體,極具當地特色。它藏身於繁華的茶馬廣場,毗鄰強巴林寺和昌都市博物館,步行百米,就能將茶馬廣場的景色盡收眼底。

走進餐吧,我們在卡座坐下,馬上研究起功能表,這裡的菜品以藏餐為主,也有川菜等其他菜系。藏式火鍋、犛牛舌、酸蘿蔔炒牛肉、藏式肉腸、羊肋排等,每一道都極具特色。

不一會兒,點的菜陸續上桌。羊肋排外皮金黃酥脆,咬上一口,外層焦香,裡面鮮嫩多汁,香料和羊肉完美融合,沒有一絲膻味。藏式蒸蛋上點綴著藏紅花,舀一勺入口,蒸蛋的嫩滑、藏紅花的甜香與微微藥香在舌尖交織,口感豐富。

犛牛舌同樣吸睛,厚薄均勻地擺在碟中,碟邊明艷飽滿的藏式干辣椒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夾一片犛牛舌放入口中,肉質緊實有嚼勁,犛牛肉的香味在咀嚼時散發出來,干辣椒的辣味中和了肉的淡味,既開胃又令人回味無窮。

從茶馬廣場往東走,不到10分鐘便抵達昌都市博物館。博物館免費開放,每週二至周日的10:00—17:00為參觀時間。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具恐龍遺骸。往裡走,最令我們震撼的是雙體陶罐,其造型獨特,上部分為窄口細頸,下部分由兩個相連的鼓腹組成,表面有幾何紋樣,整體呈現古樸、厚重。

雙體陶罐距今約4000至5000年,是昌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是西藏博物館的標誌和鎮館之寶。我們在昌都看到的是仿製品,真品藏於西藏博物館,它出土於卡若遺址,為研究西藏早期歷史、新石器時代文化以及藏族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二樓的茶馬古道專題展光線較暗,生鏽的馬鐙、磨破的皮口袋、泛黃的驮隊帳本……投影在石壁上的馬幫翻山越嶺,鈴鐺聲穿過螢幕聲聲入耳。我們坐在黑暗的展廳里,腦海中不禁浮現出一隊隊馬幫沿著崎嶇山路蜿蜒前行的畫面。

下午4點,我們離開博物館,驅車前往濱果觀景台。達因卡是前往濱果觀景台的必經之路,車輪沿著蜿蜒的山道攀升。轉過人民公園,眼前豁然開朗,濱果觀景台慢慢浮現,整個昌都市區的景色盡收眼底,瀾滄江穿城而過,樓房錯落有致,遠處的山巒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從市區到景觀台車程不到十分鐘,美景令人流連忘返。傍晚7點,夜幕降臨,路燈一盞接一盞亮起,瀾滄江的江面倒映出點點金光,美不勝收。來時我們做了攻略,沿左側木棧道下行100米有個觀賞“懸浮昌都”的絕佳角度。

第二天上午:晨光里的藏東第一禪林——強巴林寺

3月29日早晨8點,我們從市區出發,驅車前往強巴林寺,抵達時將近10點。若徒步前往,從昌都市昌慶街對面廣場一角出發,沿著陡峭的盤山公路步行10至20分鐘,便能抵達強巴林寺的大門。若不想徒步,還可以乘坐計程車或自駕直達寺院外的停車場。

早晨的陽光傾灑在強巴林寺的金頂上,熠熠生輝;屋簷下的銅鈴隨風輕響,空氣里瀰漫著松枝香。這座古老的寺廟,坐落在昌都鎮馬拉山上,腳下是昂曲和扎曲兩河交匯處。沿著寺廟外牆逛市集,商鋪已早早做好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參觀完寺廟後,我們饑腸轆轆。根據昌都本地朋友江村的推薦,我們走進了強巴林寺旁邊的小巷子。拉澤商店門面極小,稍不留意就會錯過。老闆娘系著圍裙,在灶台前忙得熱火朝天,見我們進來,立刻問道:“吃涼麵還是餃子?”待客人點完單,便熟練地製作起來。

僅僅五分鐘,一碗鋪滿紅油與豆芽的涼麵就被端上了桌。剛吃一口,舌尖瞬間被辣意點燃,讓人直吸溜,可又停不下來。藏式辣椒的獨特香氣與川湘地區直白的辣味截然不同,再混合著花椒的麻味,越吃越上癮。緊接著,芹菜牛肉餃子也上桌了,餃子皮薄餡足,一口咬下去,湯汁在口中爆開,鮮香四溢。老闆娘擦著手,笑容滿面地問:“辣椒是自家種的,夠味吧?”

品嘗完美食,我們朝著寺廟方向,往停車場走去。一路上,暖陽傾灑,不少居民悠閒地坐著曬太陽,享受這愜意時光。孩子們你追我趕,歡聲笑語不斷。

路邊商鋪的商品琳琅滿目,有的攤位上擺滿了奶製品,有的堆滿了自家種植的新鮮蔬菜,還有各式各樣具有昌都特色的裝飾品。也有店鋪售賣各類日常用品,應有盡有。在這裡,生活節奏慢了下來,處處瀰漫著悠然自得的煙火氣息。

快到寺廟門口時,一個攤位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好奇心驅使我們湊了過去。原來是一位阿佳在售賣自家醃制的泡菜,阿佳笑容可掬,熱情地招呼我們品嘗。我們拿起一塊放入口中,泡菜酸辣可口、鮮脆多汁,超級好吃。一問價格,一份僅需10元。身旁正在購買的阿佳告訴我們,這家的腌泡菜十分正宗,蔬菜和辣椒都是自家種的,她常來光顧。

第二天下午:新石器時代古遺址——卡若遺址

在結束強巴林寺的觀光後,我們便從昌都市區出發,沿著214國道駛向卡若遺址。十二公里的路程,車窗外的風景從樓房變成田地,再變成裸露的紅土坡。卡若遺址的指示牌很不起眼,差點錯過。

遺址保護區用木棧道連通,踩上去咯吱作響。五千年前的房屋地基清晰可辨——半地穴式的石牆、帶火塘的“客廳”,甚至有二層小樓的痕跡。

卡若遺址位於昌都市卡若區,是新石器時代的一處重要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在國內外都頗具知名度。遺址在1978年至1979年進行了兩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其中28處房屋建築遺跡最具特色。

我們從卡若遺址景區管理人員那裡瞭解到,“藏族人早期只住帳篷無房屋”的說法是錯誤的,指出卡若遺址中土木、複式結構的房屋建築證明藏族人掌握此類建築技術已有5000年的歷史。

至此,昌都兩日游已接近尾聲。在前往察雅縣的路上,我們翻看手機裡的照片,沿途的美景、博物館的雙體陶罐、寺廟外的本地特色飾品、餃子碗邊的紅油……兩天時間雖然短暫,沒能看遍藏東的每一個角落,但這裡的美景和文化已足夠讓人難以忘懷。

小貼士

交通指南

卡若遺址:從昌都市區自駕20分鐘即可到達;或乘坐8路公交在“卡若遺址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

強巴林寺:從茶馬廣場步行15分鐘即可到達;或打車前往,僅需起步價。

濱果觀景台:建議徒步前往,從聖禦觀瀾社區爬石階約半小時即可到達,沿途風景美不勝收。

美食推薦:強巴林寺旁的“拉澤商店”,涼面10元/碗,餃子15元/份,辣得過癮。

溫馨提醒:昌都晝夜溫差較大,即便是夏天也帶件薄羽絨服;濱果觀景台晚上9點後沒路燈,下山建議結伴而行;卡若遺址無陰涼地,防曬霜和帽子必備。(旦增玉珍 阿旺尼瑪 德吉央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