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勝玉
徐萬林攝
清晨9時許,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鳳陽邑村,穿村而過的茶馬古道兩側,三三兩兩的遊人在擺滿手工藝品的攤鋪間穿梭,各種小吃的香味在空氣中飄散。
隨著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在全球熱播,傳統村落鳳陽邑成了熱門旅遊打卡點。鳳陽邑依託茶馬古道及古村落開發文旅產業,將農村閑置房屋和空置宅基地流轉給村集體,由村合作社引入企業合作專案,規劃了“有舊保舊、修舊如舊”的品質慢生活發展思路,吸引了繪畫、影視、音樂、攝影等藝術領域的100多位藝術家和創意人才入駐,10多位藝術家長期居住。2023年12月,鳳陽邑被命名為大理州“藝術家第二居所”。
遊客在鳳陽邑“有風小院”拍照。
近年來,大理州進一步盤活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遺產地、非遺基地等資源,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民族文化主打、產業帶動的“藝術家第二居所”建設之路,以藝術家群體的創意賦能鄉村文化振興,使古老的村落煥發新的生機。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創意人才紛紛在大理建立工作室,大批旅拍、婚慶、藝術創意等新業態企業、創意人才到大理落戶,為傳統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0年,毗鄰大理古城的中和村與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開啟村院合作,引入音樂人陳越、清華美院教授周建鵬等助力村落建設,打造“中和國際藝術村”,將56個閑置院落向藝術家開放,建設藝術家工坊,引入民宿、餐飲、旅拍、文化公司等經營主體60多家,形成了以中和書院為中心,藝術家小院、客棧、餐廳等業態為基礎的中和藝術家駐留保障體系。目前,中和村已吸引1000余名“新大理人”入駐,形成集美術館、國際藝術家園區、國際采風寫生基地、藝術遊學研學基地、創意產業孵化基地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實現了藝術空間的營造與藝術產業化雙軌並行。
在漾濞縣平坡鎮阿尼么村,返鄉創業的民族音樂人李永康帶領村民建起漾濞胖核桃音樂文化影視創作基地,以音樂文化、農耕體驗、鄉村旅遊、美食傳承、創作服務等多元素融合發展,吸引駐留藝術家以藝術創意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引領當地村民建設以“007藝術農莊”為核心的半山民宿群,全村20多家農戶參與文化旅遊開發,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落。
漾濞阿尼么村
《新週刊》創辦人封新城把洱海源頭的鳳羽壩子稱作“地球頭等艙”。2015年,封新城創辦“千宿文旅”,打造“軟鄉村 酷農業”,在這片土地上進行“空間媒體”“慢城”“鄉創”等理念的實踐,吸引了數十位外來及本土的鄉創人“微隱隱於鳳羽”,共創“小而美”“鄉而洋”的鄉村振興模式,讓洱源縣鳳羽鎮佛堂村成為了一座具有國際風範的藝術鄉村。
在洱海東岸的雙廊鎮,楊麗萍、張楊、趙青等藝術家常年居住於此,深耕舞蹈、建築、電影、白族彩繪等領域,著力打造雙廊藝術品牌。本土建築藝術家八旬(趙慧軍)在深山裡建成“夥山美術館”,並配建半山酒店和小型會議中心,形成夥山文化生態圈雛形。上海自由藝術家沈見華創立“白族農民畫社”、開辦“雞窩”咖啡館,帶領農民畫家赴外省進行交流展覽。經過20餘年的發展,定居於此的藝術家們與當地人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藝術家第二居所”聚落日臻成熟。
集絕美蒼洱風光的雙廊鎮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已有近10萬人,其中各類藝術家有近2萬人,大理已經成為“藝術家第二居所”的最佳選擇。
來源:“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