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碗麵,火候和節奏得拿捏得像老司機開車,穩當又順暢。先燒水,兩份水得同時開工。一份用熱水壺燒,咕嘟咕嘟響的時候正好用來調碗底;另一份在鍋裡燒,火苗舔著鍋底,冒出白氣的那一刻就是下麵條的信號。趁著水還沒開,把雞蛋提前磕進小碗裡,輕輕一攪,去殼的蛋液下鍋時更容易化身一朵漂亮的荷包蛋,省得煮出來散成一團“蛋花湯”。葉子菜也得趕緊洗,嘩啦啦沖乾淨,撕成小塊備用。這時候,鍋里的水應該已經翻滾起來了,麵條下鍋,筷子輕輕一撥,免得粘成團。
麵條在鍋里歡快地打轉,差不多兩分鐘后,輪到雞蛋上場了。蛋液得從鍋邊緩緩倒進去,像給麵條蓋條薄被子,慢慢凝固成形,看著就讓人滿足。調料也別閑著,鹽巴撒一點,生抽醬油倒一勺,菌油帶著菌子的鮮香往鍋里一勺下去,空氣里立馬瀰漫開一股讓人咽口水的味道。花椒油得悠著點,兩滴就夠,多了辣得滿頭汗,少了又少了那股麻香的靈魂。香蔥末最後撒,綠油油的點綴像春天的草地,瞬間讓這碗面有了生機。
碗底的活兒也得同步幹。熱水壺裡的水燒開了,往碗里倒點熱水,把調料化開,醬油的鹹香和菌油的鮮味混在一起,聞著就讓人肚子咕咕叫。煮麵的時間掐得差不多了,大概五分鐘,麵條軟硬適中,筷子一挑,連湯帶蛋一起撈進碗裡,熱氣騰騰的,像給冬天開了個暖氣片。別急,鍋里的湯可別浪費,把洗好的葉子菜一股腦兒倒進去,再添點熱水,煮個兩分鐘,青菜軟了卻還帶著點脆生生的口感,撈出來碼在面上,綠得像翡翠,漂亮得不行。
端起這碗麵,熱氣撲面而來,像是老朋友的擁抱。麵條吸飽了湯汁,每一口都帶著醬油的醇厚和菌油的鮮香,雞蛋咬下去,蛋黃軟糯得像流心巧克力,青菜清爽解膩,嚼著嚼著,疲憊好像都被這熱乎乎的湯給泡走了。吃麵的時候,窗外的風聲好像也沒那麼刺耳了,屋裡的燈光也顯得更暖了。這不就是生活嗎?平平淡淡,卻總能在小事里找到滿足。
做這碗麵,學問也不少。比如鹽巴,千萬別手抖撒多了,醬油本身就夠鹹,多了就成鹹菜湯了。菌油是個寶,帶著野生菌的香氣,一勺下去,湯底的層次感立馬就不一樣了。香蔥呢,可以多買點,切碎了裝進保鮮盒,扔冰箱冷凍室,隨用隨取,方便得像點了外賣。有人愛吃麵條煮得爛乎點,那就多煮一分鐘,軟糯得像在吃雲朵;有人喜歡筋道,那就少煮半分鐘,嚼著有股麥香的韌勁兒。總之,這碗面隨性又自由,怎麼吃都舒坦。
這碗麵的妙處,還在於它隨手可得。超市裡隨便一抓,就是一把青菜、一包麵條,雞蛋家裡常備,調料也不稀奇。成本算下來,可能還不到十塊錢,卻能吃出五星級的滿足感。比起那些花裡胡哨的網紅美食,這碗面老實得像鄰家大哥,啥花樣沒有,就是實誠。吃著吃著,你會發現,幸福這東西,有時候真不用多複雜,一口熱湯,一個軟糯的雞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