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波(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
雷強所撰《袁同禮年譜長編》,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全書五冊,320多萬字,耗費作者十年之功,可謂近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份收穫。
袁同禮(1895—1965)是對我國圖書館現代化事業頗有貢獻的人物,不僅常年主持相關機構工作,而且致力於海外中國古籍善本與文物的追索。翻閱《袁同禮年譜長編》,筆者獲得了極多新知,感到這部書具有多重價值。
其一,該書是一部袁同禮個人生命史。年譜作為一種傳統的人物傳記體裁,描述傳主生命史乃是題中應有之義。本書挖掘整理了很多學界極少瞭解的袁同禮生平資料,比如他主持清華圖書館期間曾協助清華白話文學研究會開展活動,在清華寄售《新潮》,與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健將多有交往。
其二,它是一部現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從192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末,袁同禮曾長期主持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務。他主持確立的業務格局,至今在國家圖書館的業務體系中仍可見影響。該書以一半篇幅記述袁同禮主政國立北平圖書館期間的事業與生活,從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部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史著作。此外,袁同禮還曾短期主持清華學校圖書館、廣東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部,又長期擔任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他是北京圖書館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及首任會長,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后長期主持兩個協會的會務。該書以豐富史料展現了袁同禮在多家圖書館的工作情況,很大程度反映了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歷程。
其三,它還是一部個人視角的近代文化史。袁同禮的事業不僅在於圖書館界,還涉及博物館界、教育界:他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后曾任職於清華學校,後來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教職;他曾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擔任過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他參與眾多學術團體,如古物保管委員會、中國營造學社等;他和中外文化界人士有廣泛的交往,這一點從本書人名索引近2000個條目即可略見一斑。
《袁同禮年譜長編》雷強 撰 中華書局
本書還涉及一些圖書界的重要事件,如海外敦煌文獻調查、流散《永樂大典》調查與整理、影印《四庫全書》等,從袁同禮經歷的角度提供了更多更具體的史料。
翻閱《袁同禮年譜長編》,筆者感覺該書最大的優點是資料豐富、整理精審。
先說資料方面。該書收錄大量檔案、書信、日記等第一手史料,以及報刊報導、其他人物研究著作中的資料,範圍之廣,幾乎涵蓋了所有可能的文獻來源管道。其所得之豐,從多達3182頁的篇幅就可以有直觀感受。最值得稱道的,是收錄眾多海外機構存藏的檔案和書信,以及很多私家收藏的資料,這是作者費盡周章、不辭辛勞地多方聯絡獲取的,也是本書超過此前同類資料集和著作之處。
再說整理方面。作者做文本整理工作,作風嚴謹細密。該書的文獻錄文頗下了一番功夫,提供了史料的規範整理文本。對於書信,保留了原格式,有的還保留了原有的舊式標點,讓讀者得以盡可能感受原作的風貌。條目下的按語,不僅解釋了很多人物、事件,還一一指出資料中出現的排印錯誤,給讀者以準確的資訊。
文本整理之外,本書還在按語、腳注中做了大量的史料辨析、史事考證工作。比如全書第一條,便根據袁同禮自己填寫的申請表,更正了其出生日期,澄清了長期的誤傳。又如,糾正了《北京圖書館館史資料彙編(1909—1949)》將1945年11月21日袁同禮致錢存訓函系於1942年的錯誤。此類例子甚多,茲不贅舉。
作為一種著述體裁,年譜長編的長處在於按日排比資料,展現人物、事件的脈絡與面貌。在精心整理的豐富資料的基礎上,更深入的綜合研究、專題研究就成為可能。比如,該書全面搜集袁同禮的論著、文章並加以介紹,如果文章沒有收入《袁同禮文集》,則在按語中說明。
可以預見的是,這部《袁同禮年譜長編》將為袁同禮本人和中國現代文化事業發展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線索。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4日 10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