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是吃出來的?補碘或控碘,每個人需求不同,告訴你答案
更新于:2025-04-13 19:02:12

”這些碘鹽都不能再吃了,我聽他們說了,碘鹽吃多了容易得大脖子病!還可能導致甲狀腺癌,明天起,我們家就買無碘鹽吃吧!”老李從公園回來,如此對老伴兒說道。老伴兒聽了很不解,吃了這麼久的碘鹽,也沒得什麼病,怎麼突然就不能吃了呢?

碘鹽與甲狀腺疾病的關係

碘元素對人體而言,十分重要,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還能調節甲狀腺的生長和分泌。甲狀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維持器官正常功能,對人體特別是大腦的生長髮育十分重要。

如果身體長期缺乏碘元素,甲狀腺激素就會分泌不足,引起碘缺乏病,造成胎兒流產、畸形、死胎等,影響嬰幼兒神經系統和骨骼發育,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減退,地方性克汀病等。

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補碘。如果生活在碘缺乏的地區,只靠飲水和食物,無法滿足人對碘攝入量的生理需求,而且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為碘缺乏地區,因此我國在1994年,開始了“全民加碘”的活動,在食鹽中加碘,以預防碘缺乏病。

那麼甲狀腺疾病、甲狀腺癌越來越多,與加碘鹽有關嗎?實際上,甲狀腺疾病和碘的攝入量呈現的是U形曲線關係,所以碘攝入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增加。

近些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高碘攝入和甲狀腺癌的關係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食鹽加碘,但近年無論是否採取加碘措施,碘攝入量是下降、穩定還是增加,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都在增加。

其中,以直徑在1釐米以上的微小癌為主,有部分可能歸因於甲狀腺篩查,高解析度B超的廣泛應用。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和加碘鹽完全相關。不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甲狀腺疾病發病率增高,但在我國長期推行加碘鹽的政策后,惡性甲狀腺疾病發病率在降低。

另外,甲狀腺疾病還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自身免疫、精神刺激、壓力過大等可以引起甲狀腺炎性損害,家族的遺傳性酶缺陷,可以讓患者有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手術影響、治療甲亢藥物等因素,也可導致甲狀腺疾病,而感染、發育不良、垂體腫瘤也會誘發甲狀腺疾病,所以,單一地認為甲狀腺疾病的增加就是碘鹽的原因,並不確切,甚至是片面的。

補碘還是控碘,看個人情況!

人體對碘的攝入,主要來源是食物,在實行全民加碘政策之後,便多了一個加碘鹽的攝入。除了加碘鹽之外,碘含量高的食物主要為海產品,如海帶、紫菜、蝦皮、干貝、帶魚等,其他的一些肉類、淡水魚也含有一些碘,水果蔬菜的含碘量相對最低。

普通人群是否需要補碘,要分地區,如沿海地區,能經常食用海產品,或者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區的,這部分居民可不用食用碘鹽;如果是海產品相對較少的內陸地區,則建議食用加碘鹽,以保證每日碘攝入的需求。

孕婦和兒童為特殊人群,需要適當補碘。孕婦的碘需求量高於常人,孕婦腎碘清除率增高,雌激素和代謝的變化需要更多的甲狀腺激素,而且缺乏碘,會容易影響胎兒大腦發育。兒童處於生長髮育關鍵期,因此需要更多的碘,生成甲狀腺激素促進身體發育和神經系統發育,如是嬰幼兒,母乳餵養時母親碘攝入充足,可滿足嬰兒需求;非母乳餵養的話,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規定,嬰幼兒奶粉中必須加碘,加碘量為每100kJ加碘2.5~14.0μg或每100kcal加碘10.5~58.6μg。

那麼甲狀腺疾病的患者要如何吃碘呢?甲亢的患者,需要忌食含碘食物和藥物,經治療后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的話,可食用含碘量較少的小黃魚和墨魚等,每月食用建議不超過2次,烹飪的時候不要使用加碘鹽。

如果是甲減患者,要先區分疾病的病因,如果是低碘飲食引起的,應適當提高碘的攝入,多吃含碘高的食物。如果高碘飲食引起的,則應低碘飲食。

總而言之,碘攝入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行,是否要食用加碘鹽,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我們也不必聽風就是雨,還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掌握有度,才能避免疾病纏身。

參考資料:

[1]《不是所有甲狀腺疾病都需要補碘》.人民政協報.2020-12-07

[2]《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甲狀腺患者該怎麼吃碘》.人民健康網.2020-05-15

[3]《【求證】全民補碘28年後,你還需要繼續補嗎?》.醫藥衛生報.2021-02-2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