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國內汽車市場最終能剩下多少汽車品牌?
更新于:2025-04-13 17:31:43

提問:

某藍品牌CEO稱中國汽車市場最終留下的品牌不會超過20個,並稱這是一個相對寬的理解;對於“最終只能剩下三到五個品牌”的說法並不認可,究竟誰的觀點才正確?

 

筆者關注到了這則資訊但並未發表意見。

就目前來看,任何有關“最終能剩下多少品牌”的描述都是臆測!因為目前完全沒有可用於分析的參考。市場競爭方式、環境和導向依然不夠清晰,電動化是否能達到完全與徹底也是有待觀望的;汽車產業作為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不可能各自為戰,而“全球一盤棋”的基礎只要不變,那麼“油電之爭”的最終結果就很難預測。在一切都尚無定論的前提下預測能留下多少品牌,這顯然是非常主觀的臆測,通俗來說就是瞎扯。

然而相較於“最終只能剩下三到五個品牌”的觀點,能留下接近20個品牌的說法還是相對靠譜一些的。

 

為何這麼說呢?

可以說任何想過成為那最後三五個品牌的車企,其初心都無非是想要成為寡頭!中國汽車市場的體量非常大,產、銷量均為全球之最;年產銷量按照2000萬輛計算,三五家車企瓜分如此大的市場份額的結果是一目了然的——各自成為寡頭,相互形成制約,壟斷汽車市場,掌握產品定價許可權!結果只會是這樣。

而一旦形成壟斷的局面則必定會導致行業整體倒退,因為不需要研發了,就這麼三五家車企;大家商量好就能把狗屎定出黃金的售價,屆時你不買也得買,畢竟是沒得挑的。

 

看一看日韓和歐洲的老牌工業強國,其一部分客觀存在寡頭車企壟斷市場的情況;於是品質相當之低的小型、微型車也能定出中國市場里中端中型甚至中大型車的售價。且企業的研發動力持續減弱,於是在這一輪與中國車企的競爭之中快速落了下風。

前車之鑒,歷歷在目,那麼在本土市場里還會允許這種企業的出現嗎?

加之屆時這樣的一家車企就能擁有上百萬員工;三五家車企決定數百萬員工、乃至於上下游企業綜合在一起可能上千萬的員工,以及其背後的上千萬的家庭的生活甚至命運;這樣的企業還是企業嗎?所以“最終只剩三五家”的觀點是異想天開,官方是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寡頭的。

 

<20個品牌的可能性

現在有多少汽車品牌?

包括但不僅限於:

  1. 比亞迪
  2. 方程豹
  3. 騰勢
  4. 仰望
  5. 哈弗
  6. 歐拉
  7. 坦克
  8. 魏牌
  9. 吉利
  10. 銀河
  11. 極氪
  12. 領克
  13. 沃爾沃亞太
  14. smart
  15. 奇瑞
  16. 捷途
  17. 星途
  18. 長安
  19. 深藍
  20. 啟源

等等。

到此只是“自主五強”的主品牌和子品牌。

新勢力品牌裡還有理想、小鵬、蔚來、零跑等等,這些都是年輕的車企,但現在的表現都很搶眼。

合資汽車品牌裡有大眾、奧迪、寶馬、賓士;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福特、林肯;還有一些相對冷門的品牌。

進口車裡的表現良好的有雷克薩斯,路虎,賓士,寶馬,賓利,勞斯萊斯等等。

其實在售汽車品牌有上百個,在售乘用車產品有上千款!

 

要淘汰哪些品牌呢?

還是那句話:先別下定論,現在還遠不到時候。

僅僅“自主五強”就有二十多個品牌,一汽、上汽、廣汽等一線“國家隊”的品牌大都還沒有提,難道這些品牌也到拼個魚死網破?合資汽車的市場份額確實在縮水,可是至少德系車和日系車的市場份額依然足夠大,想要徹底擊垮這兩大車系是很難的。美系車裡的通用福特表現較為弱勢,可是還有逆襲而來的特斯拉——想要寄希望於用新能源汽車淘汰掉大部分燃油車品牌顯然不現實。歐美日韓車企不是造不出來優秀的電動或混動汽車,要知道核心的電控晶元、驅動電機、車機晶元和駕駛晶元的供應商基本都還是海外企業;現在的情況只是這些企業無法以同樣低的成本打造出了相同的產品罷了,但某些控制成本的方式本也是存在隱患的,至於產業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控制能力,客觀上也是這些競爭對手們可以通過時間來沉澱出來的。

所以在一個高度開放的汽車市場里,想要把上百個汽車品牌打到只剩下十幾個,可以說是異想天開。

 

市場格局很難有大的變化,體量巨大的中國汽車市場不需要“一枝獨秀!”需要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需要的是大量的車企與大量的品牌維持一種理想的良性競爭環境,避免在任何技術領域里出現寡頭。

期望自己粉的品牌成為寡頭的汽車愛好者,實際上是想把自己往火坑裡推,這是相當愚蠢的想法。

五菱繽果SUV
五菱繽果SUV
2025-03-25 22: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