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快速解鎖:標籤體系全流程
更新于:2025-04-13 13:44:41

標籤體系是數據分析工作的核心,它關係到經營分析、用戶畫像、推薦策略等多個方面。一個精準、高效的標籤體系能夠為後續分析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經驗積累。本文將分享如何避免在構建標籤體系時的常見錯誤,並提供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來構建和優化標籤體系。

標籤體系,絕對是數據分析工作中,最值得優先做的。因為它和所有工作都有關係,經營分析、投放分析、用戶畫像、推薦策略、商品運營……都得靠標籤帶動。

標籤體系做得好,後續分析才有足夠多素材,才能積累經驗。標籤體系做得差,白費功夫不說,後邊做深入分析的時候還沒有依靠。

那麼該如何做呢?今天簡單分享一下。

一、標籤體系常見錯誤

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標籤就是一籮筐,啥玩意都往裡裝。

  • 上傳文章的時候,隨手貼幾個:新聞、熱點、產品……
  • 商品上架的時候,隨手貼幾個:功能、包裝、價格……
  • 活動發佈的時候,隨手貼幾個:名稱、禮品、優惠……

更不用說,給使用者打標籤的時候,“高價值”“有潛力”“喜歡XX”隨手亂貼。甚至名字相似的“高價值”“高品質”“高素質”同時存在。

這些惡習,在做用戶畫像項目的時候隨處可見。經常有人洋洋得意跟我炫耀:“陳老師,我們好厲害,光用戶標籤打了3000多個……”

這時候你只要反問他:

3000個標籤,業務用上的有幾個?

3000個標籤,產生價值有多少?

丫就灰頭土臉,丟下一句:還在探索怎麼應用……然後跑路了。

為啥?是因為這些標籤只是一堆躺在資料庫里的維度而已。想讓業務用起來,得先考慮:業務有啥需求,他為啥要用標籤。

二、破局,從理解需求開始

在建設標籤的時候,至少有3類完全不同的需求。

1. 管理層

快速識別價值的需求。管理層最怕見到幾百頁ppt報表。標籤,能有效提煉業務含義,標識出最關鍵的因素。

比如:

  • 對使用者打標,區分ABC類使用者
  • 對管道打標,區分穩定/不穩定管道
  • 對商品打標,區分生命週期前/中/後

這樣當業績波動,管理層能一眼看到:哦,是XX地方的問題。節省大量時間。

2. 運營部門

找到策劃靈感的需求。運營部門最喜歡問:

  • 用戶喜歡啥呀?
  • 用戶在哪裡呀?
  • 使用者會不會買啊?
  • 不買的話,我派個券行不?
  • 券不行,送禮品行不?

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圍繞“策劃5要素”展開的,能通過標籤(而不是稀碎的數據)明確告訴業務問題答案,就再好不過了(如下圖)。

3. 一線員工

清晰解答問題的需求。一線員工直面客戶,無論是使用者行為還是使用者需求,都比遠在萬里之外的數據分析師清楚得多。

一線員工需要的才不是:你來教我怎麼干(實際上也教不了)。而是:

  • 當客戶來問我的時候,我能清晰回答問題
  • 當總部來檢查的時候,我能準確地交作業
  • 當有銷售機會的實惠,我能找到對應工具

比如:

客戶諮詢產品,我能快速查到資訊

有獎勵政策,我能快速查到我達成了多少

有活動上線,我能快速查到哪些客人能參加

這樣清晰的指引,就是最好的工具。

認真了解業務需求以後,就會發現:大面積打標籤,根本沒必要。把大面積的標籤一股腦懟給業務用,更沒必要!提供少而精的標籤,培養業務使用習慣,循序漸進建成完整體系,才是專案成功的關鍵。

那麼,從哪裡開始呢?

三、排序,從最簡單的做起

注意,以上三類需求的實現難度是不同的。

最容易實現的,是一線人員需求。理論上,只要把一線經常查詢的活動、商品、文章,按標準格式打上標籤,懟進庫里即可(如下圖)。

但是!這麼幹並不能滿足一線需求。因為一線搜索資訊本身就有難度。比如本月同時上線30個活動,一線感興趣的、最熱門的可能就兩三個。而這兩三個最熱門的,一線人員和顧客,又經常給它們起花名,導致搜索關鍵詞奇形怪狀。如果直接開標籤庫查詢,常常是使用率低,搜索準確度低。

因此,提供給一線的工具,可以進一步優化:

  • 主動收集一線意見,優化關鍵詞檢索
  • 常用、熱門的標籤,主動推給一線瞭解
  • 銷售助手等工具優化,把關鍵標籤亮出來

這樣才能提高標籤使用頻率,才有機會推動一線效率提高。

四、分類,標識價值最關鍵

第二類容易推的,是標識價值的標籤。

一來,價值定義相對簡單清晰,容易做。

二來,價值標籤管理層經常看,能刷存在感。

三來,日常診斷指標波動用得上,出場率高。

即使其他的啥都不做,也得優先把這些標識價值的幹出來。

常見的,比如:

  • 商品價值標籤:爆款、引流款、利潤款、搭配款、防禦款
  • 管道價值標籤:過往投入產出比、產出量+穩定性
  • 用戶價值標籤:已產生消費+未來預計產生消費

(如下圖)

  • 商品價值,只要核算成本、定價,就能算清楚,最簡單。
  • 管道價值,只要核算管道投入產出,觀察過往走勢,就能看清楚
  • 用戶價值,已發生的能直接統計,可能只有預計產出,需要一些工作量

(如下圖)

這裡唯一的難度,是要在管理層里普及這套概念。很有可能公司之前沒有做過類似標籤,管理層內對“什麼是高價值使用者”“什麼是優質管道”沒有共識過,因此第一次提可能有難度。但是只要不是昏聵到連自家商品、渠道、用戶長啥樣都不知道的企業,都是能逐步推廣標籤應用的。畢竟減少報表閱讀壓力,聚焦核心問題,是所有人共同訴求。

五、探索,逐步達到準確

三類需求里,最難滿足的是運營部門的需求。“喜歡”“偏好”類標籤非常難做。

  • 數據少:不是頭騰阿,採集不到足夠用戶決策路徑
  • 定義難:啥叫喜歡?購買算不算喜歡?只看不買算不算?
  • 不穩定:本來不喜歡,你一降價他就喜歡了……
  • 難見效:算出來他喜歡,但是推廣渠道聯繫不上客戶……

更不要說,就算見效了,到底廣告文案、促銷優惠、使用者需求各佔多大比例……

因此,想做清楚這塊,一定需要多次反覆運算。

反覆運算的方式,則是從數據多的,往數據少的做。比如:

  • 從促銷角度,把最喜歡薅羊毛的人先分出來
  • 從消費角度,把最高頻復購的人先研究清楚
  • 從行為角度,把互動最高頻的人先整明白

這些極端群體,一般都是貢獻業績的大戶,且數據多,容易總結出規律。並且當高消費不消費、高活躍不轉化的時候,營業單位會急著想辦法,就能進一步結合業務動作驗證預判的準確性。

至於數據本身很少的使用者,則可以先按固定的推薦路線炸魚(如下圖)結合業務行動,測試使用者需求,逐步提升預判準確性。

六、小結

標籤工作至關重要,它是量化定性因素,提供價值判斷的重要工具,是一項非常基礎的建設。但做標籤專案,一定要和經營分析(對管理層)活動支援(對運營)系統工具(對一線)結合起來,不能自己默默無聞奉獻。不然大家都以為你能悶聲煉一爐子仙丹出來,過程不參與、不使用,到結尾的時候,肯定是大失所望了。

本文由運營派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佈於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