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體系是數據分析工作的核心,它關係到經營分析、用戶畫像、推薦策略等多個方面。一個精準、高效的標籤體系能夠為後續分析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經驗積累。本文將分享如何避免在構建標籤體系時的常見錯誤,並提供一種系統化的方法來構建和優化標籤體系。
標籤體系,絕對是數據分析工作中,最值得優先做的。因為它和所有工作都有關係,經營分析、投放分析、用戶畫像、推薦策略、商品運營……都得靠標籤帶動。
標籤體系做得好,後續分析才有足夠多素材,才能積累經驗。標籤體系做得差,白費功夫不說,後邊做深入分析的時候還沒有依靠。
那麼該如何做呢?今天簡單分享一下。
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標籤就是一籮筐,啥玩意都往裡裝。
更不用說,給使用者打標籤的時候,“高價值”“有潛力”“喜歡XX”隨手亂貼。甚至名字相似的“高價值”“高品質”“高素質”同時存在。
這些惡習,在做用戶畫像項目的時候隨處可見。經常有人洋洋得意跟我炫耀:“陳老師,我們好厲害,光用戶標籤打了3000多個……”
這時候你只要反問他:
3000個標籤,業務用上的有幾個?
3000個標籤,產生價值有多少?
丫就灰頭土臉,丟下一句:還在探索怎麼應用……然後跑路了。
為啥?是因為這些標籤只是一堆躺在資料庫里的維度而已。想讓業務用起來,得先考慮:業務有啥需求,他為啥要用標籤。
在建設標籤的時候,至少有3類完全不同的需求。
快速識別價值的需求。管理層最怕見到幾百頁ppt報表。標籤,能有效提煉業務含義,標識出最關鍵的因素。
比如:
這樣當業績波動,管理層能一眼看到:哦,是XX地方的問題。節省大量時間。
找到策劃靈感的需求。運營部門最喜歡問:
這些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圍繞“策劃5要素”展開的,能通過標籤(而不是稀碎的數據)明確告訴業務問題答案,就再好不過了(如下圖)。
清晰解答問題的需求。一線員工直面客戶,無論是使用者行為還是使用者需求,都比遠在萬里之外的數據分析師清楚得多。
一線員工需要的才不是:你來教我怎麼干(實際上也教不了)。而是:
比如:
客戶諮詢產品,我能快速查到資訊
有獎勵政策,我能快速查到我達成了多少
有活動上線,我能快速查到哪些客人能參加
這樣清晰的指引,就是最好的工具。
認真了解業務需求以後,就會發現:大面積打標籤,根本沒必要。把大面積的標籤一股腦懟給業務用,更沒必要!提供少而精的標籤,培養業務使用習慣,循序漸進建成完整體系,才是專案成功的關鍵。
那麼,從哪裡開始呢?
注意,以上三類需求的實現難度是不同的。
最容易實現的,是一線人員需求。理論上,只要把一線經常查詢的活動、商品、文章,按標準格式打上標籤,懟進庫里即可(如下圖)。
但是!這麼幹並不能滿足一線需求。因為一線搜索資訊本身就有難度。比如本月同時上線30個活動,一線感興趣的、最熱門的可能就兩三個。而這兩三個最熱門的,一線人員和顧客,又經常給它們起花名,導致搜索關鍵詞奇形怪狀。如果直接開標籤庫查詢,常常是使用率低,搜索準確度低。
因此,提供給一線的工具,可以進一步優化:
這樣才能提高標籤使用頻率,才有機會推動一線效率提高。
第二類容易推的,是標識價值的標籤。
一來,價值定義相對簡單清晰,容易做。
二來,價值標籤管理層經常看,能刷存在感。
三來,日常診斷指標波動用得上,出場率高。
即使其他的啥都不做,也得優先把這些標識價值的幹出來。
常見的,比如:
(如下圖)
(如下圖)
這裡唯一的難度,是要在管理層里普及這套概念。很有可能公司之前沒有做過類似標籤,管理層內對“什麼是高價值使用者”“什麼是優質管道”沒有共識過,因此第一次提可能有難度。但是只要不是昏聵到連自家商品、渠道、用戶長啥樣都不知道的企業,都是能逐步推廣標籤應用的。畢竟減少報表閱讀壓力,聚焦核心問題,是所有人共同訴求。
三類需求里,最難滿足的是運營部門的需求。“喜歡”“偏好”類標籤非常難做。
更不要說,就算見效了,到底廣告文案、促銷優惠、使用者需求各佔多大比例……
因此,想做清楚這塊,一定需要多次反覆運算。
反覆運算的方式,則是從數據多的,往數據少的做。比如:
這些極端群體,一般都是貢獻業績的大戶,且數據多,容易總結出規律。並且當高消費不消費、高活躍不轉化的時候,營業單位會急著想辦法,就能進一步結合業務動作驗證預判的準確性。
至於數據本身很少的使用者,則可以先按固定的推薦路線炸魚(如下圖)結合業務行動,測試使用者需求,逐步提升預判準確性。
標籤工作至關重要,它是量化定性因素,提供價值判斷的重要工具,是一項非常基礎的建設。但做標籤專案,一定要和經營分析(對管理層)活動支援(對運營)系統工具(對一線)結合起來,不能自己默默無聞奉獻。不然大家都以為你能悶聲煉一爐子仙丹出來,過程不參與、不使用,到結尾的時候,肯定是大失所望了。
本文由運營派作者【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的陳老師】,原創/授權 發佈於運營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