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氣溫波動“捂”對部位是關鍵 推薦“洋蔥式穿衣法”
更新于:2025-03-27 09:10:50

李慧博

據中央氣象台消息,預計到29日,我國多地氣溫先後下降8~14℃,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降幅超過20℃。對此,醫務人員提醒,春季氣溫回暖,但早晚仍比較冷,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在春季更應注重保暖,適當“春捂”。

氣溫波動建議要“春捂”

臨床數據顯示,春季,尤其是3—5月,是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高發期。在低溫條件下,人體為了保持體溫,會收縮外周血管,導致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加重。同時,寒冷還可能促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進而形成血栓。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醫科主任 馬麗紅:大的氣溫的波動可以刺激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痙攣、血壓幅度變化比較大,所以各種因素最後造成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

此外,春季也是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發期,對於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感染后可能引發炎症反應,進一步加重心臟負擔,有可能誘發心力衰竭。

高血壓、糖尿病、老年人以及有冠心病或腦卒中病史的人群,由於血管彈性降低和基礎疾病的影響,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弱,因此在春季更應注重保暖。

心血管不好

建議“捂”到清明前後

醫務人員建議,若日平均氣溫低於15℃,或晝夜溫差超過8℃,建議不要急於脫下棉衣;而在中午氣溫達到10℃以上時,則可適當減少衣物。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中醫科主任 馬麗紅:“春捂”需要適度,以保持身體溫暖且不出汗為宜。如果不感到咽喉乾燥,身體無汗,即使氣溫高於15℃,也無需急於換衣服。相反,感到身體出汗,應適當更換衣物,以免汗后受風而感冒。

需要注意的是“春捂”並非盲目多穿衣物,而是通過合理調節體溫,減少寒冷刺激對心血管系統的衝擊。

“洋蔥式穿衣法”

捂對部位是關鍵

醫務人員表示,推薦採用“洋蔥式穿衣法”:內層選用吸濕透氣的純棉材質,中層可選羊毛或抓絨衣物以保溫,外層則穿防風外套來抵禦冷空氣。

・穿衣時需特別注意保護頸部、頭部、腹部及下肢。

・下肢迴圈不佳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應穿厚襪或使用護膝來保暖,以防“寒從腳起”。

・頭部散熱量大,約佔全身30%,佩戴薄帽可減少熱量散失。

・腹部保暖對維持內臟血流穩定至關重要,有利於保護胃、脾、腸等器官。

・頸部受涼可能引發頸動脈痙攣,對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可能導致腦缺血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