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夜
輕觸手機均勻施水施肥,隨時隨地查看棚內溫濕度,高速播種流水線智慧育秧……科技興農,積極變化不勝枚舉。
不過,廣大農村也有一些由來已久的老顧慮:新農具這麼多,農戶的學習門檻會不會太高?投入那麼多新設備,何時能收回成本?
看學習門檻——通過政策諮詢、技術推介、培訓教育等方式,各地的農技服務“輕騎兵”因地“送餐”、按需“配餐”,為農戶開展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與此同時,許多新農具、新技術日益向易操作、易上手方向發展,農戶的學習門檻正不斷降低。
看投入產出——算成本,節省人力、節約原料;算面積,集零為整、耕種方便……短期投入換來長期增收。新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攤薄,將助推農業生產進一步規範化、規模化升級。
看政策支援——金融助農、補貼扶農,近年來多項鼓勵農戶嘗試新技術的政策舉措出臺。今年中央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清單中,就包含了對多種高性能、智慧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支援。
打消老顧慮,擁抱新農具。相信接觸新事物的躊躇和“陣痛”過後,將是廣袤農村更加明媚的未來。
原刊於《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