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店影視城,每天天剛濛濛亮,大概清晨五點半的時候,景區門口總會蹲著一群年輕人,眼巴巴地等著通告。他們忙起來,盒飯放涼了都顧不上吃,收工之後,就隨便裹著戲服,蜷在牆角打個盹兒。十年前,成毅就是這群被大家叫做 “影視民工” 裡的一員。現在回頭去看成毅的演員生涯,嘿,真像武俠小說里那種一開始籍籍無名,最後卻大放光采、大器晚成的男主角。
在憑藉《琉璃》裡讓人看了心疼不已、破碎感十足的司鳳走紅之前,這個來自江西的小夥,已經在三十多部影視劇裡,默默充當過 “人肉背景板” 了。記得有一回拍古裝劇,大夏天的,太陽特別毒,他穿著侍衛的鎧甲,在太陽底下站了整整八個小時,結果到最後,鏡頭裡就只露出了半個頭盔。不過,這些經歷對他來說,反倒像是意外挖到了寶藏,他自己說:“看那些老戲骨在現場飆戲,可比上表演課有意思多了,學到的東西也多得多。”
2016 年的《青雲志》,對成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雖說在這部劇裡演林驚羽,讓他第一次嘗到了走紅的滋味,可真正讓觀眾牢牢記住他這張臉的,還得是四年之後那部火遍大江南北的仙俠劇《琉璃》。在拍《琉璃》的時候,成毅那股認真的勁頭可太讓人佩服了。每天,他都提前三個小時到片場,專門練習威亞動作,就為了能讓自己在空中的動作更流暢、更自然。有一場吐血的戲,他前前後後連拍了十八條,收工的時候,嘴角還留著道具血漿呢。後來導演接受採訪的時候,忍不住誇讚:“這孩子眼睛里啊,有一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勁兒,對表演特別執著。”
從《沉香如屑》再到《蓮花樓》,成毅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和傳統仙俠劇裡男主那種大開大合、比較誇張的表演方式不一樣,他特別擅長用一些細微的表情,去展現人物複雜的內心層次,網友們都開玩笑,說他是 “破碎感表演學派創始人”。比如說在一場特別重要的戲裡,他通過控制睫毛顫抖的幅度,來調整眼淚下落的速度,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一下子就讓角色鮮活立體起來了,讓觀眾特別有代入感。
最近在橫店,又有了新的熱門話題:有個大製作的劇組,為了能把成毅的檔期搶到手,甚至專門調整了整個拍攝計劃。從以前的無人問津,到現在的炙手可熱,成毅的逆襲之路,實實在在地印證了影視圈的生存法則 —— 機會,永遠都是留給那些時刻準備好的人。就像成毅自己說的:“沒有小角色,每一個鏡頭,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修行。” 在現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他的經歷,大概就是當代年輕演員最應該好好學一學的 —— 相信時間的力量,只要堅持努力,總會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