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食用堅果,益處多多。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一項持續30年的跟蹤調查顯示:每日攝入適量的堅果能在30年內將因各種疾病導致的死亡風險降低20%,心臟病致死風險降低29%,而癌症死亡風險更是能減少11%。
在眾多堅果中,核桃性價比極高,被譽為“長壽果”。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指出,核桃是一種天然的營養寶庫,富含有益健康的油酸、亞麻酸等成分,有助於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延長細胞壽命、減緩衰老過程、改善脂肪肝、促進葡萄糖利用以及膽固醇代謝。
除了果實本身,核桃的其他部分也各具價值。位於核桃仁之間的分心木泡水飲用可緩解失眠、改善腰腿疼痛;搭配五味子泡水則具有固澀止遺的功效。此外,核桃殼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某些粘膜病變有極佳的治療效果。
然而,為何仍有老年人食用核桃后出現不適呢?
這主要是因為核桃含有較高的植物脂肪,儘管大部分屬於健康的單不飽和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但過量攝入仍可能對血脂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即使再健康的食物,高血脂患者也應控制攝入量,避免過量。
特別是以下三種堅果,老年人食用時應格外注意:
腰果:含有較高的鈉含量,過度食用可能導致鈉攝入超標,影響心血管健康。
杏仁:作為常見過敏源之一,過敏體質的老年人不慎食用可能引發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癥狀。此外,杏仁中的高脂肪和高熱量也不適宜過多食用。
夏威夷果:其高熱量和高脂肪含量意味著過量食用不僅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許多人對花生持有誤解,甚至將其視作心腦血管疾病的“禍根”。但實際上,適量食用花生對身體大有裨益。
國際知名期刊《卒中》發表的一項涵蓋7萬多人、歷時15年的研究顯示,在日本男性和女性中,花生的攝入與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及心血管疾病的低發病率有著密切的聯繫。
研究數據揭示,與不食用花生的人群比,平均每天攝入4-5顆花生的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13%,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降低了20%,全腦卒中的風險更是下降了16%。
而且,無論性別和年齡如何,受試者均顯示出相似的積極結果。簡而言之,每天只需食用4到5顆花生,就能發揮出顯著的健康效益。
至於如何食用花生以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生吃以保留營養:加熱處理的花生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維生素,降低營養價值,因此生吃的營養更為豐富。對於貧血或有凝血問題的人來說,生吃花生衣也能帶來諸多健康益處。
蒸煮促進消化:選擇新鮮的鮮花生進行蒸煮,因為其水分含量更高,更適合此種烹飪方法。蒸煮后的花生更易於消化,適合消化系統較弱的人群。
打漿改善口感:對於咀嚼功能受限的人群而言,將花生製成漿狀是理想選擇。無論是花生露還是花生糊,其順滑的口感都令人愉悅且方便食用。
人體猶如精密儀器,追求健康長壽遠不止注重堅果攝入那麼簡單。
國醫大師鄧鐵濤壽享104歲高齡,至逝世前聽力依舊敏銳、思維清晰、步伐穩健、言辭流暢。他不僅是全國知名的中醫專家、首屆國醫大師,更是“養生重於治病”理念的忠實踐行者。鄧老曾經分享了自己的長壽秘訣,若老年人能實踐以下幾點,長壽並非遙不可及。
1. 規律作息
鄧鐵濤每天都遵循著嚴格的作息時間:早上七點半起床並開始晨練如練習八段錦;八點半享用早餐;中午會有兩小時的休息時間;下午也會安排一些輕鬆鍛煉;傍晚六點晚餐。
定時進食和日常鍛煉是鄧老強調的健康生活重要組成部分。
2. 健康飲食
在回答如何通過飲食來延年益壽的問題時,鄧老的答案簡潔而深刻——雜食不偏。他的飲食習慣規律且簡單,定時定量地用餐,飲食清淡並以大米為主,輔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同時保持每餐七分飽的原則。
3. 重視預防
面對疾病,鄧老主張防勝於治,日常生活中通過氣功練習等方式養生,保持樂觀的心態也是其宣導的防病策略。他鼓勵人們多與親友交流、積极參與社交活動,並適當運動以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4. 堅持四個小習慣
鄧老的日常還包括幾個堅持執行的小習慣:
交替使用冷熱水洗澡:大約10分鐘的時間,鄧老認為這能有效促進血管的血液迴圈,類似於血管按摩的效果。
頻繁梳頭:鄧老每天早上都會梳頭100次,不僅針對頭髮,還包括四肢和軀幹等部位,認為全身都可通過類似刮痧的方式獲益。
午前悠閒漫步:在上午11點至12點間外出慢步,走上十幾圈直至身體略微出汗才返回。
練習八段錦:從50歲起就開始練習,鄧老相信它能夠調暢氣機、疏肝解郁、行氣活血。
參考資料:
【1】《堅持吃「核桃」6個月,他們的大腦的確發生了變化……》.生命時報.2023-11-11
【2】《年過70要遠離花生?醫生坦言:不想被抬進醫院,3種堅果避免食用》.青島廣播.2024-07-09
【3】《花生究竟是「長壽第一果」,還是「心血管禍根」?醫生提醒:4類人最好別吃,否則不養生反傷身》家庭醫生.2023-09-25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情節純屬虛構,目的在於科普健康知識。若有身體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