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當地時間4月10日23時(北京時間4月11日5時),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21屆會議上,我國推薦的青海坎布拉和重慶雲陽兩處候選地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增至49處,數量繼續穩居世界首位。
坎布拉俯瞰圖。李文科 攝
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總面積3149.34平方公里,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與中國一、二級階梯地貌過渡帶。公園完整保存了三個重要地質時期的地層構造和印支期、燕山期岩漿活動記錄,其中隆務河三疊紀深海相沉積地層剖面以清晰的演化序列成為國際學界研究古特提斯洋洋陸轉換的“地質教科書”。園區內罕見共存隆務峽超基性岩體、壯麗丹霞地貌及黃河景觀,既是研究大地構造演化、洋陸轉換的絕佳之地,是滄海變桑田的真實見證,也是研究黃河上游巨型滑坡與氣候變化的天然博物館。此外,公園深度融合非遺熱貢藝術與羌藏民俗文化,形成“地質-生態-人文”協同保護模式,是全球罕有的集高精度地學研究、多元文化體驗與高原生態保護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公園。
坎布拉的丹霞地貌。人民網 馬可欣 攝
雲陽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重慶市雲陽縣南部,總面積1124.05平方公里,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地。公園以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為主要特色,擁有長達18.2公里的“世界恐龍化石長城”和世界最大的侏羅紀單體恐龍化石牆,串聯了亞洲侏羅紀恐龍的演化歷程,填補了世界恐龍演化序列空白,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此外,雲陽兼有龍缸天坑喀斯特地貌,大靈貓、小靈貓等珍稀生物資源,也是雲陽掌突蟾新物種的棲息地,更與張飛廟、磐石城等歷史文化遺產和土家族民俗文化深度交織,形成全球獨特的恐龍演化-喀斯特地貌-生態人文協同保護體系,詮釋了地球科學與人類文明的共生價值。
5A級景區龍缸·雲端廊橋。雲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世界地質公園229處。我國自加入該計劃以來,一直秉承“頌造化之神奇 謀區域之長興”的理念,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彰顯地域特色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模式,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廣泛傳播了生態文明理念,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讚譽。
人民網 歐陽易佳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