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聰明的孩子,思維能力遠超同齡人,學習內容太簡單,加上佛系的性格,顯得不那麼用功。
比如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做題注意力和細緻度不足,容易出現一些粗心的狀況,這很正常。但一些孩子通過更長時間的刷題提升,粗心犯錯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從而更容易獲得滿分的成績。
這個時候單純從成績上看,思維能力就被成績給掩蓋了。真正能夠體現出思維能力的成績,一是試題本身能夠體現思維能力,二是在相同的學習投入情況下。這就使得小學低年級階段,很很容易出現“聰明”的孩子,精力不在學習上。
但隨著學習強度和難度的提升,聰明的孩子,其學習投入度有所提升,學習成績也同樣提升,比如初二幾何和函數開始轉換思維賽道,一些真聰明的孩子,學習的驅動力也大為提升,初二分水嶺,既是一些偽學霸的掉隊,也是一些喜歡思考孩子成績提升的契機。
而進入高中階段,難度上限的提升,足夠大的區分度,使得即使再聰明的學生,全力以赴,都有提升的空間,小學前1%和前50%努力與不努力差距不大,初中可能只有前1%和前10%努力不努力差距不大,而高中前0.1%與前5%相比,都有極為明顯的差距。
與之相比,假聰明的孩子,所謂的聰明表現,喜歡玩遊戲,話多活絡,這隻是同為不聰明的大多數普通人的認知,而不是真的聰明。
這些孩子的不努力,那是因為學不懂學不會,對於學習沒有興趣,是學霸的學有餘力不同。
更為好笑的時,一些男孩為了凸顯自己的聰明,故意讓自己假裝不努力,還集聚成群,嘲笑那些努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