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榮
河南烩面 網路圖片
社區附近新開了一家小館子,從那路過,新掛的招牌“正宗河南烩面”,白底紅字非常醒目,讓人心動,腳步不由自主地向店裡移去。進入商店,找一個安靜位置坐下,老闆娘熱情地和我打招呼。
我說:“來一碗麵,羊肉烩面。”
她答應一聲,轉身走進了操作間。
坐著等餐,打量周圍,還沒到飯點,吃飯的客人僅自己。小店新開,乾淨整潔,四面牆上貼滿各種面的圖片,只看一眼就讓人胃口大開。
在北京這麼多年,最想念的還是家鄉那一碗烩麵。什麼也抵不了一碗烩面對一個河南人的誘惑。
說起烩面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末年。據說,當時李世民帶領軍隊南征北戰,在河南洛陽圍攻王世充時身患寒疾,在一農戶家裡養病。這家人殺掉了家養的唯一一隻麋鹿,燉了一大鍋湯,準備下麵條給李世民吃。但因外面突然有敵兵追查,女主人來不及用刀切面,便趕緊用手一下下扯,煮進鍋里。李世民吃後,寒疾竟不治而愈,稱帝后,對那碗麵念念不忘,請來女主人重新做扯面,於是宮裡就有了這種面。這個做法後來流傳到民間,因麋鹿珍貴,就用老山羊代替,做出來的面依然鮮香可口,回味悠長。
傳說無法考證,但烩面在河南確實家喻戶曉,沒什麼事是一碗烩面解決不了的。
正出神間,烩面做好了,老闆娘手腳麻利地把面端來。看著眼前熱氣騰騰的面,我用筷子輕輕挑了挑,沒有熟悉的配菜,想這面不一定好吃。真正的河南烩面,配有海帶絲、千張絲,或綠豆芽等。嘗了嘗,心裡很是失望,勉強吃了幾口,匆匆離去。
後來我也陸續去過多家餐館,只要是河南特色的餐館,必定會點一碗烩面,但還是找不回原來的味道。這讓我萬分想念媽媽做的烩面。
小時候,媽媽做烩面,早飯後就開始忙碌。她先找出乾淨的面盆,用溫水加一些食鹽和麵,面和得沒那麼硬,然後切成寬寬厚厚的一條一條,抹上小磨香油,整整齊齊碼放在蓋板上,再用白布蓋好。到中午做飯時,媽媽先起鍋燒油,然後放入蔥薑蒜和少許辣椒,炒出香味,有時候也放一些豬肉,有羊肉的時候很少,但即便沒有肉,也是香氣四溢。
燒開水,媽媽便端出蓋板上的面,一條條拉長拉細後放入鍋里,再放進紅薯粉條、千張絲等配菜,一大鍋美味的烩麵一會兒就可以出鍋了。盛入碗中,蓋上翠綠的荊芥,滴上兩滴靈魂小磨香油,那迷人的味道直鑽入五臟六腑。吃上一口,原因,爽滑,鮮香,滿口生津,勝卻山珍海味。
也許是因為水質、食材等原因,或是因為適應北京本土飲食習慣,迎合了本地或各地人的喜好,北京的河南烩面做了改良。
阻擋不了對那碗麵的思念,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中午,我坐高鐵回了鄭州。下車直奔市區,不需要特意找飯店,在這裡,你可以放心任何一家店裡豫菜師傅的廚藝。
看到一家裝修不錯的豫菜餐廳,我喊停了計程車師傅,下車走進去,直接點了一碗羊肉烩麵。這家店裝修精緻,客人絡繹不絕,生意很好,烩面應該是不錯的吧?
不大一會兒,烩面端上來了,我一眼看到了那熟悉的像盆一樣的大碗,面上居然還放了荊芥,一下子把我遊離的心拉了回來。是這種感覺,那麼親切,彷彿我從來不曾離開家鄉,從來不曾離開母親的懷抱。這噴香噴香的烩面原來一直都在,在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靜靜等待每一個歸來的遊子。
我用筷子輕輕挑動,配菜有紅薯粉條、海帶絲、千張絲、綠豆芽,還有厚厚的羊肉片,湯汁濃郁,分量十足。即便服務員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廚師的老手藝還是一如既往。
這碗麵吃了很久,吃得我額頭的汗幹了,吃得湯水不再滾燙。
吃完麵,我對服務員表示感謝,並問她是哪裡人?她笑呵呵地回答:“我是河北人,畢業就留在鄭州了,談了鄭州本地的男朋友。”說到男朋友,她的臉上有一抹羞澀。
我釋然了,哪怕不是熟悉的鄉音,但這裡是包容四方的大都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正建設一個更美好更發達更現代的鄭州,這讓我欣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