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婷
齊吉祥。江玉婷供圖
2025年2月1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代講解員、文物研究大家齊吉祥先生逝世。消息傳來,很多聽過他講解的觀眾心中湧起哀思。
這位用半生時光叩響文物心音的學者,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創作出《一詞一世界》一書,吸引很多青少年讀者“穿越”時空長河,在器物的紋路里觸摸文明的溫度。
半個多世紀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講解文物時,齊吉祥就明白,器物中有故事,有歷史,有文化,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很多詞的原意就藏在文物中。比如“彩繪伏羲女媧絹畫”中,一人手拿微微撐開的兩足規,一人手拿直角的曲尺。神話裡,女媧伏羲開天闢地。二人手拿“規矩”,一人規天,一人丈地。這是古人“天圓地方”理念的延伸。而如今的“規矩”與畫中的“規矩”相較,含義已發生變化。
詞義會變,但器物恆常。在《一詞一世界》中,齊吉祥寫到了“鎮”,一種古人常用的生活物品。幾千年前,人們吃飯、睡覺、讀書、會客都在地上。為了防塵、防潮,人們在地上鋪滿席子,便有了“席地而坐”的說法。為避免落座或起身時折捲席角,人們在席角壓上“鎮”。他的筆觸讓詞義的流變可感可知——用“鎮”來“壓”(席子)的日常行為,在歲月流逝中演化為帶有“強力壓制”含義的動詞。
他的敘述平實克制,字裡行間讓古人的智慧與勤勞變得具象化。解釋“耕耘”一詞時,他講到“耕”指把田裡的土翻松,“耘”指在田裡除草。古時,種過穀物的土地會變硬,不翻動不僅播種費力,還會影響禾苗生長。後來,古人發明瞭骨耜、石耜、石鏟、石鋤等翻土工具,原始農業進入“耜耕”階段。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遺址,考古人員發現了上百件骨耜。這些骨耜用牛、羊等動物的肩胛骨製成,綁上木柄就可以用來翻土、平整土地。古人重視實用,也追求美感。
齊吉祥撰寫的內容與學生的課內知識常常呼應。講到“金榜”一詞時,他介紹了古代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考生要在第一年秋天參加地方級的鄉試。鄉試考三場,每場考三天,考中者獲稱號“舉人”,可以參加下一輪中央級考試,已經具備做官的資格。瞭解到這一背景知識,學生就明白了“舉人”身份的重要性,也就進一步理解了范進聽到自己“中舉”後為何會喜極失智。在“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詩句中,學生讀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也知曉了安史之亂、馬嵬坡之變。齊吉祥解說“博弈”,為這一歷史事件增添了新的細節。博弈原指我國古代兩種益智遊戲——“博”指的是六博,“弈”指圍棋。唐玄宗是圍棋高手,據說他因安史之亂逃去四川避難時,路上都要帶著“圍棋國手”王積薪同行。
文物里還有警鐘長鳴。齊吉祥講十二生肖,提到乾隆皇帝曾在圓明園修建大型人工噴泉,並在池邊排列十二生肖獸首人身銅像。圓明園的斷壁殘垣與尚未歸國的獸首,都在無聲訴說著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罪行。
講物、說詞、話歷史,《一詞一世界》是齊吉祥幾十年講解工作的結晶,也是他獻給青少年的禮物。一個個詞,一件件文物,承載著文明賡續傳承的密碼,將引導人們不斷地尋找與發現。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