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愛和引導至關重要。然而,過度的操心和嘮叨卻可能適得其反,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種負擔。
一、過度操心的本質是不信任
成為父母後,擔憂與牽掛似乎成了一種本能。當這種操心過度時,就會演變成對孩子的不信任。在父母的潛意識裡,孩子彷彿註定會失敗、會把事情搞砸、會遭遇不幸。於是,父母不斷地在孩子耳邊提醒、警告,試圖避免那些他們所擔憂的情況發生。然而,這種不信任的氛圍就像一種無形的壓力,籠罩著孩子。孩子在這種壓力下,可能會變得緊張、焦慮,甚至真的如父母所擔憂的那樣,把事情搞砸。當事情真的不如意時,父母往往會說:“你看,我當初就說過……”這種看似“先見之明”的話語,實際上卻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挫敗感。
二、孩子本能的缺失
每個孩子天生都帶有動物本能,他們能夠在與外界的互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形成自我成長的體系。但在現實中,很多孩子的本能卻在人為的干預下逐漸缺失。比如,孩子明明可以自己用手抓食物吃,家長卻因為怕弄髒衣服而選擇喂飯。結果,孩子到了四五歲還不會自己吃飯。孩子的成長需要空間和自由,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嘗試和探索來發展各種能力。如果家長總是過度干預,孩子就會失去鍛煉的機會,變得依賴他人,無法獨立成長。
三、惡性循環的形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家長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想怎麼養就怎麼養,而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越界。家長有自己的原則,孩子也有自己的邊界。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需要學會主客體分離,不能一直寄生在家長的體系裡。一旦家長越界,成為孩子的代理,孩子就會從一個主動生長的個體逐漸變成一攤被動的爛泥。家長開始不斷抱怨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卻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惡性循環。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變得越來越依賴家長,而家長則越來越操心,陷入無盡的焦慮之中。
四、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實驗要求參與者不要去想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腦海中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心理學中的白熊效應告訴我們,越是強調孩子別做什麼,他們就一定會去做什麼。家長越在意孩子有沒有禮貌、有沒有主動跟親戚朋友問好?,孩子的壓力就越大,反而更不願意去做這些事情。相反,如果家長以身作則,孩子自然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家長的過分操心往往會導致孩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五、別讓孩子成為自己無能的擋箭牌
屬於家長自己的課題,應該由家長自己去面對和解決,而不能把孩子作為自己無能懦弱的擋箭牌。過早地消耗孩子,是很難彌補回來的。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老師”的角色,一味地命令和督促,沒有溫度,缺少看見和連結。孩子不需要家長像複讀機一樣不停地嘮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裡的“老師”不是指用嘴去教導,而是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
六、做終身成長的父母
做父母是一個終身成長的課題。我們必須不斷打破原來的自己,看到自己的重生,孩子才會成為他們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學會適度放手,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成長。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他們的選擇,讓他們在嘗試和失敗中學會獨立。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學習正確的育兒方法,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不要讓我們的過分操心和嘮叨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而是要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支持和鼓勵。
在孩子面前,我們不要太過嘮叨,不要讓我們所謂的操心變成對孩子的“詛咒”。讓我們以更加理性、平和的心態陪伴孩子成長,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