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春城晚報
[熱點聚焦]
“躺到不想走”公共椅子就該如此
□ 本報評論員 孫江蓀
據九派新聞報導,近日,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火了,一種“在天然氧吧躺平曬太陽”的武漢玩法出現——約上三五好友,在湖邊的陰涼處躺平,吹著湖風,聽鳥鳴聲,鬆弛感滿滿。不少網友表示羨慕,“建議每個公園都安上”。還有體驗過的人說:“躺到不想走了。”
根據設計者的說法,躺椅的設計初衷是滿足人們在公園裡放鬆的需求。與傳統防躺臥的隔擋式凳子不同,這些躺椅的使用場景更加多元,無論是平躺、盤腿而坐,還是兩人相對而坐,甚至是小朋友與家長、寵物和主人共用,都能輕鬆實現。也就是說,躺椅設計是從方便市民休閒的角度出發,結合公園的實際場景,盡量讓市民在公園遊玩時感到舒適,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公共椅子顯然就該如此設計。人們到公園遊玩,在欣賞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同時,走累了自然就需要坐著或躺著休息一下。而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在滿足人們基本需求之餘,還細膩地考慮到人們的多元化、深層次需求,讓人們可以更加舒服地休息,可以生出閒情逸致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這樣一來,人們當然也就快樂加倍。
從公共服務的角度出發,公共場合的每一把椅子,不管是座椅還是躺椅,在設計時都該如此考慮,畢竟公共服務的物件是每一個市民,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特別是在各地紛紛提升現代化都市品質的今天,公共服務的理念如何、水平怎樣,其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共服務更應該從“有沒有?”向“好不好”邁進。
但很遺憾,並非每個地方都能如此以人為本。經常流覽新聞的朋友應該發現,媒體上不時會出現某個地方的公共椅子,比如公交座椅或者公園座椅,非但沒法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其設計奇形怪狀、簡單粗暴,存在安全隱患,有的地方甚至故意在座椅上加裝一些裝飾,讓人不好坐、不好躺。例如,瀟湘晨報去年11月份報導,傅先生反映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附近的公交站椅子設計不合理,“椅子只能坐半個屁股,有靠背但靠不了,坐起來很不舒服”。
一些地方之所以這樣做,或許是出於公共管理方便,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但同樣,這種缺乏基本人文關懷的管理,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態度,只會讓公共空間變得冷漠,讓城市文明蒙羞。於細微處見知著,希望類似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越來越多,希望公共服務越來越以人為本,希望每座城市的文明之美從細節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