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自己最好的方式
更新于:2025-04-14 23:47:50

人生無法重來,生命僅有一次,應當且行且珍惜。

 

我們不只是要養好身體,延長生命的長度,遠離疾病苦痛。

 

更要富養內心,活出生命的寬度,讓身心豐盈,福澤綿綿,才不枉來人間一趟。

 

以下這5個字,最是養人,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01

動,養身

《諸病源候論》中說:“運動骨血,則氣強。”

 

一個人的體質是天生的,但健康的體魄卻可以後天養成。

 

運動,可以活躍氣血,強身健體,放鬆心情,是養身最好的方式。

 

東漢時,華佗不僅在醫學上是聖手,在養生之道上也是大家。

 

他創造性地發明五禽戲,日復一日地練習,活動身體,鍛煉肌肉。

 

《後漢書》中記載華佗:“年且百歲,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

 

動以養身,動以祛病,華佗在年老之後,仍腿腳靈便,精神矍鑠。

 

甚至他的弟子吳普、樊阿,勤練五禽戲,也耳聰目明,活到了將近百歲高齡。

 

范仲淹有言:“活動有方,五臟自和。

 

平日里,堅持運動,鍛煉身體,就是最好的靈丹妙藥。

 

堅持下去,不僅身體狀態和精神面貌會煥然一新,也必定能少病少災,延年益壽。

02

靜,養心

《素問》中說:“氣血極欲動,精神極欲靜。”

 

養身應以動,養心則以靜,靜,就是最好的養心。

 

讓自己靜下來,內心淡定從容,人生自然坦蕩無礙,灑脫自在。

 

當年,烏台詩案爆發,蘇轼被流放黃州,前途未明,志向未竟。

 

一開始,他心浮氣躁,心灰意冷,滿是迷茫沮喪,不知前路在何方。

 

於是 ,蘇轼為自己建了一座雪堂,請人在四周牆壁上繪上一片片雪花。

 

閑來無事,便靜坐其中,靜觀其色,平復躁動的心,重新尋回清醒與寧靜。

 

正因如此,蘇轼才能不爭不擾,不急不亂,泰然過低谷,安然過一生。

 

古語有雲:“養心貴以靜。

 

頤養一顆安靜淡泊的心,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能享歲月靜好,品人間清歡。

03

忍,養性

《荀子》中說:“行忍性情,然後能修。”

 

人有七情六慾,總會遇到情緒上頭的時候。

 

如果能忍,不怒不嗔,修身養性,才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歷史上,韓信忍胯下之辱,打天下終成功名。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易·系辭下》裡有言: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世間最難的,莫過於“忍一口氣”。

曾國藩,凡事講究忍讓為懷。

他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能有如此成就,離不開一個“忍”字。

忍讓,忍辱,忍怨,忍苦,忍煩……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曾國藩還把“忍”字寫在他的家訓中,寄言後人: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災星。

《燕山夜話》也有言:“君子忍人所不能忍。”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一帆風順,事事如意。

 

唯有忍,忍常人所不能忍,方能成常人所不能成,抵達生命的另一重境界。

04

善,養福

《道德經》有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情,不分親疏,但卻會經常眷顧善良的人。

 

行善,便是積福,心地善良的人,福報早已在路上。

 

西晉時,有個叫顧榮的官員,性情豪爽,為人良善。

 

一次,他應邀赴宴吃烤肉,看到烤肉的僕人忍不住地咽口水。

 

他生出恻隱之心,便把自己的那一份烤肉,送給那個烤肉的人。

 

因士庶有別,其他人見狀,都出言譏笑,顧榮卻說:“天天烤肉的人,豈能連烤肉的滋味都不知道?”

 

幾年後,永嘉之亂爆發,都城淪陷,晉帝被俘,王公貴族紛紛南渡逃亡。

 

天下大亂之中,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強盜匪賊遍地都是。

 

但顧榮每次都有人護持左右,助他化險為夷,遇難呈祥,問起身份,才知道這個人,就是當年的烤肉人。

 

《三國志》中講:“勿以善小而不為。

 

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必定福澤深厚,終將惠及自身。

05

笑,養壽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保持微笑、時常歡喜的人,氣機通達,心態豁達。

 

任何的憂愁禍患都不會在身上停留,自然也就能延年益壽。

 

宋代詩壇的長壽冠軍,當屬享年85歲高齡的陸遊。

 

他年少體弱多病,誰知“豈料今八十,白間猶黑絲”。

 

而陸游養壽的秘訣之一,就在於樂觀愛笑,豁達超然。

 

一日,狂風大作,大雨不歇,屋頂瓦片被掀翻,牆壁也將倒塌。

 

他沒有愁眉苦臉,反而笑著吟詩一首:

“昨夕風掀屋,今朝雨壤牆。雖知炊米盡,不廢野歌長。”

 

縱有煩惱萬千,不如拈花一笑。

 

笑容,是最有效的保養品,最高級的長壽方。

 

心中向陽,臉上有笑,才能一生輕鬆自在,長壽無憂,越活越年輕。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好好活著。

一切外在的東西,都要給活著讓路。

而要有品質地活著,關鍵在於,養好自己的身體、內心和靈魂。

養身靠動,動則長久;養心靠靜,靜則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