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家朱光潛曾經發表過一段引人深思的言論:“面對一棵古松,木材商關注的是其作為原材料的商業價值;植物學家則思考它的分類和特性;而畫家則會關注其形態和結構。”古松本身並未改變,變化的是我們對它的認知。正是這些不同的認知,塑造了古松在我們心中的不同價值。
同樣地,在育兒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看待孩子的方式,往往預示著孩子未來可能成為的模樣。父親作為家庭的支柱,扮演著孩子成長道路上至關重要的“支援者”角色。可以說,孩子將來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親的觀念和認知。
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誕生於一個文武兼備的家庭。
他的父親文林,進士出身,官職在身;母親祁守端,出身名門,精通琴棋書畫。
遵循傳統,父母期望文徵明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沿著科舉之路前行。
然而,命運弄人,文徵明六歲時,除了爬行似乎別無所長,招致親朋的嘲笑。
七歲時,母親去世,父親不得不將文徵明託付給外祖家。
到了十一歲,文徵明終於開口說話,並被送往私塾學習。父親向周圍的人解釋:“無需擔憂,他只是大器晚成。”
十九歲那年,文徵明結識了當時的科舉明星唐伯虎——連續多次科考名列前茅。
然而,文徵明的仕途坎坷,直至五十四歲,依舊未有顯著成就,九次科舉落榜。
歷經艱難,他好不容易獲得一官半職,但因情商不足,在翰林院工作時屢遭排擠。
某日,內閣首輔楊一清走近他,說道:“徵明啊,我和你父親是故交,你知道嗎?”
這本是攀附權貴的良機,文徵明卻回應:“父親在世時,並未提及過您。”
在官場難以立足,文徵明選擇辭官返回故鄉蘇州,在書畫領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並帶來了經濟收入。他還創立了“吳門派”,八十高齡仍筆耕不輟。最令人敬佩的是,從幼年至八十歲,他始終堅持抄寫《千字文》,以此磨練自己的小楷書法。
作家馮夢龍曾言:“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不可因年少而自滿,不可因年老而自棄。”
名人諸葛亮亦雲:“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要培養孩子,父親若能深謀遠慮,就能引導孩子,追求詩意與遠方。
若當前處境艱難,切勿急躁,堅持學習,明確人生目標,終將有出頭之日。
並且,在遭遇挫折后,應學會變通,證明多才多藝的價值。
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跌倒,不必過分追求優秀,更應重視品格與耐力的培養,這將成為他們終身的精神財富。真正有遠見的父親,會這樣做。
唐伯虎,作為“吳中四才子”之一,命運卻並不順遂。年輕時,他科舉考試屢屢奪魁,然而在考取進士的過程中,因沉溺於飲酒、交際和炫耀才華,不幸捲入舞弊醜聞,斷送了大好前程。在幾位親人相繼去世,妻子離他而去後,他一蹶不振,未能展現出愈挫愈勇的精神。
關於唐伯虎的家教,歷史記載不多,但從他頻繁與歌妓為伴,熱衷於酒宴交際,我們不難窺見一二。他的父親唐廣德是一位商人,在姑蘇吳趨坊的皋橋開設酒店謀生。儘管請了老師專門教導唐伯虎讀書,但在生活管教方面顯然不夠嚴格,也有所欠缺。酒店中三教九流的客人眾多,無疑對他的成長環境產生了影響。
缺乏自律的生活態度和對人格修養的忽視,可能是導致唐伯虎後半生貧困的重要因素。唐廣德在察覺到這一點後,曾感歎:“此兒必成名,殆難成家乎。”
我曾讀到一個故事,描述唐伯虎邀請文徵明同遊太湖,小船上載有多名歌妓。唐伯虎拍手歡笑,與歌妓互動,而文徵明堅持要離開,甚至不惜以跳湖相威脅。當文徵明上岸後,唐伯虎卻更加放縱,引得眾人哄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生成長過程中對比和差異。有句話說得很好:“人生中只要有捷徑,捷徑很快就會成為唯一的路。”如果一個人從小就習慣了享受眼前的成果,那麼他可能會追求所有事情的速成。父親若樂於清閒,看到孩子輕鬆賺錢、快樂遊玩,便認為這是正確的,那麼背後隱藏的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作為80後的一代,我記得在初中時,許多同學都曾說:“讀書不如打工,讀完高中去,不如初中畢業就去。”實際上,許多父親也希望孩子少讀書,儘快開始工作,以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轉眼間,我們都快年過四十,那些初中畢業和大學畢業的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打工和創業的同學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有多少同學因為父親不允許他們繼續讀書,而不得不放棄高中錄取通知書,進城打工,留下了終身的遺憾。
如果父親目光短淺,缺乏對未來的判斷力,這將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
常言道:“上陣父子兵,虎父無犬子。”實際上,提升認知層次是兩代人的共同責任。歷史上不乏有父親因無知而迫使孩子獨立成長的例子。例如,北宋的宰相呂蒙正,儘管從小被父親逐出家門,但他成年後依然對父親保持孝順。
作為父親,不應只關注眼前的困境,而應深思未來幾十年可能發生的變化,以及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父親應致力於學習和職業發展,為孩子提供經濟支援,並以身作則,培養自己的品德,成為孩子的榜樣。即使在財務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也應保持精神飽滿,不失鬥志。
作為孩子,在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中,應努力向前發展,利用家庭提供的資源。如果家庭環境惡劣,應考慮離開家庭,獨立發展。例如,堅持接受教育,反對輟學;堅持自食其力,拒絕無所事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機遇和成長環境,不能簡單複製前人的道路。關鍵在於智慧的交流與融合。共同努力,相互促進,這是最佳狀態。
作為母親,應學會在父子之間發揮協調作用。當父親的認知水準不足時,母親應主動站出來,而不是袖手旁觀。“羅森塔爾效應”表明,積極的期望和暗示能夠成就一個人。而且,每個人都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
在《教父》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能夠在半秒鐘內洞悉事物本質的人,與那些耗費一生也未能看清事物本質的人,他們的命運註定截然不同。”
孩子的未來能走多遠,往往在三歲時便可見一斑。這裡所說的“看”,不僅僅是指孩子本身,還包括父親的見識、母親的關愛以及家庭環境的變遷。
在當今社會,金錢的多少往往被視為衡量社會地位的尺度,但更為關鍵的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財富視若無物,像玩具一樣輕鬆駕馭。
一個優秀的父親,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讓孩子能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而一個慈愛的母親,則如同山路旁的明燈,引導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你們認同嗎?記得點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