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日常以麵包作為早餐甚至主食,並且熱衷於探索各種不同口味的新品麵包,還戲稱自己為“麵包腦袋”。不過最近,在法國麵包節上,咱們中國的傳統主食——白饅頭,以“中式無糖小麵包”的身份參展並收穫熱議,這可是讓一眾饅頭愛好者揚眉吐氣、熱血沸騰。
那麼,從健康和營養的角度來說,長期吃麵包和長期吃饅頭,到底哪個更好呢?
麵包VS饅頭
要分勝負,先搞清差異首先,我們得清楚,麵包和饅頭都是主食,它們主要的作用是提供碳水化合物作為身體的供能來源。在基本功能這一點上,它們二者沒有多大差異。它們的差異主要在於:第一,麵包是烤出來的,饅頭是蒸出來的。第二,麵包製作過程中,除了和饅頭一樣要用到麵粉(通常是高筋粉)、酵母、少量鹽之外,通常還要用到牛奶或淡奶油、雞蛋、黃油或植物油、較多的糖等。如果麵包是帶餡兒的,還需要用到相應的餡料,如肉鬆、水果/果乾、豆沙等。做法和基礎原料的不同,決定了二者的風味不同。首先,烤麵包的過程會發生明顯的美拉德反應。這種反應是指,在糖和蛋白質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經高溫加工會使食物具有香味併發生棕褐色的顏色改變,能很好地提升食物的色香味。我們路過麵包店時聞到的誘人氣味,以及麵包表面那一層令人垂涎欲滴的焦糖色,就是美拉德反應的產物。而饅頭呢,在酵母的作用下不斷發酵變大、內部組織變得蓬鬆,蒸好後鬆軟白嫩。雖然製作過程沒有額外加糖,但細細咀嚼後,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就能嘗到絲絲甜味。再加上麵粉本身的小麥香,軟彈的口感,也是很迷人的。另外,添加的食材和馅料的不同,也決定了麵包和饅頭總能量的不同。添加了糖、黃油/植物油和牛奶或奶油等,使得麵包的熱量通常要高於饅頭。比如下面這款普通麵包,要比同等重量的饅頭高一倍:
左:麵包;右:饅頭。因此,從基本的營養功能上看,這一局的pk,應該算饅頭勝出。畢竟,能提供同等量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少攝入點能量是更明智的選擇。
麵包比饅頭
更美味、餡料更豐富?熱愛麵包的朋友可能會為麵包鳴不平:即便是熱量高一點,但麵包花樣豐富、餡料可以無限發揮,營養更多樣化啊!是的,如今市面上,不僅各種帶餡料的麵包層出不窮,就連不帶餡料的吐司都玩出了新花樣:有全麥的、燕麥的;也有加入其他健康食材,如亞麻籽的;還有加入南瓜、紅薯等雜糧的。從這方面看,吃麵包似乎確實比吃饅頭能吃到更多樣化的食材。不過也別著急下結論。在人人嚮往健康飲食的當下,饅頭也在不斷進化。一方面,超市裡綠豆面、黑米面、小米面、玉米麵做成的各種雜糧饅頭物美價廉,不僅方便,還能補充白面饅頭所缺失的膳食纖維、礦物質和 B 族維生素。另外,要說加餡料,饅頭也完全可以。一到春天,老一輩會把各種春菜揉進面裡,做成綠油油的菜饅頭;槐花上市的季節,還能吃到槐花饅頭。再不然,菜窩窩頭、各種餡料的包子,不就是饅頭+餡料的表現形式嗎?網路上還有各種美食達人,將各種水果、薯類甚至可食用的花、茶等用來做花樣饅頭,成品不僅賣相十分可愛,味道和營養也相當豐富呢!
看來,食材多樣性方面的比較,麵包和饅頭完全可以打個平手。說白了,兩者都是麵食,以麵粉為基底,只要搭配得宜,加入各種食材都沒問題。那麼,在所用食材差不多的情況下,花樣麵包和花式饅頭,哪個在營養方面更勝一籌呢?我們試著對比一下南瓜麵包和南瓜饅頭。
左:饅頭,右:麵包。上圖可以看出,南瓜麵包的熱量比南瓜饅頭高 30% 、脂肪含量是南瓜饅頭的兩倍多、鈉含量都比南瓜饅頭要高 35% 。但南瓜麵包的蛋白質比南瓜饅頭高近一倍,這和南瓜麵包用到了人造奶油、雞蛋、乳粉等原料有關。如果您喜歡南瓜麵包,那麼就要注意控制其他食物的脂肪含量,比如搭配少油清淡的蔬菜,以免脂肪攝入超標。追求低熱量、低脂肪、低鈉食物的朋友,建議可以選擇南瓜饅頭。如果擔心蛋白質攝入少,可以搭配水煮蛋,或者牛奶來一起吃,補足優質蛋白的缺陷。
升血糖
饅頭和麵包誰更快?要從對血糖的影響方面,探討饅頭和麵包孰優孰劣,就不能忽略不同軟硬度、製作方式的麵包、饅頭對血糖的影響差異度。比如,貝果、法棍之類油脂含量低、口感堅硬、耐咀嚼的麵包,對血糖波動的影響相對較小。饅頭則可以選擇口感相對粗糙的雜糧饅頭、窩頭等來降低對血糖的影響。一些血糖偏高的朋友可能會在意麵包和饅頭對血糖的具體影響,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麵包和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來衡量。考慮到血糖生成指數受到食物成分、軟硬度、溫度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們盡量選取上述因素相近的麵包和饅頭進行比較。比如,鬆軟的白麵包和白饅頭無論成分還是軟硬度都差不多,因此血糖生成指數也都比較高,前者血糖生成指數為 88 ,後者為 88.1 ,幾乎沒有差異。而口感堅硬、耐咀嚼的貝果和法棍,血糖生成指數分別為 70 、 57~72 左右[1][2],相對來說,是比白麵包和白饅頭低的,這和貝果、法棍屬於硬質麵包,耐咀嚼度高有關。饅頭中類似口感的可能要數雜糧饅頭、蕎麥面饅頭等,二者的血糖生成指數分別為46、67[3][4]。看起來整體情況是,普通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和普通麵包類似,部分饅頭的血糖生成指數比類似口感的麵包稍低。
這一局,麵包和饅頭似乎難分伯仲。仔細想想就會明白,無論是麵包還是饅頭,影響血糖生成指數的關鍵並不在於名字叫什麼,而更在於食材成分、耐咀嚼度等。如果食材中有粗雜糧,或者口感較硬、耐咀嚼,則血糖生成指數較低,反之則較高。
想控糖
可以這樣選那麼我們在選擇麵包、饅頭時,想要對血糖控制有説明,建議大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選硬一點無論是麵包還是饅頭,口感質地硬一點的,總歸比口感軟糯、入口即化的更不容易消化,血糖生成指數也就不那麼容易升高。比如法棍、貝果、恰巴塔、鹼水麵包,都是硬質麵包,但要注意盡量選擇不額外添加有糖餡料(如豆沙、甜乳酪等)的上述麵包。再比如饅頭中的各種雜糧饅頭,或者沒發酵充分的死面饅頭,都屬於口感較硬、較難咀嚼的種類。
2
選“雜”一點選擇以全麥、燕麥、黑米、藜麥、南瓜等為部分原料加工的粗雜糧麵包或饅頭,不僅營養更豐富,而且由於粗雜糧中富含膳食纖維,也能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動,對控制血糖水平有説明。如全麥麵包、全麥饅頭、黑米粉吐司、黑米面饅頭、藜麥麵包、南瓜麵包、南瓜饅頭等。
3
選“短”一點提醒大家注意一點,挑選時注意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盡量選擇沒有夾心,原料簡單、配料表較短的麵包或饅頭,以免攝入太多添加糖、油脂或其他食品添加劑。比如,加入各種調味劑、添加糖、反式脂肪酸的牛角包、起酥包、手撕包就不太健康,不如配料簡單的普通吐司。在這一點上,饅頭反而具有天然優勢——通常很少為了改善口感而用到大量糖分、食品添加劑、脂肪等。好了,祝大家無論吃麵包還是饅頭,都能吃得健康、享受!
書目
[1]V Lang (Danone Vitapole Company, Le Plessis-Robinson, France), unpublished observations,1996-2000.
[2]Rizkalla SW, Laromiguiere M, Champ M, Bruzzo F, Boillot J, Slama G. Effect of baking process on postprandial metabolic consequences:randomized trial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Euro J Clin Nutr 2007; 61: 175 - 183.
[3]張愛霞,張佳麗,趙巍,等.復配雜糧饅頭營養分析及穩定人體血糖效果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21,36(05):23-28+87.
[4]楊月欣,崔紅梅,王岩,等.常見谷類和薯類的血糖生成指數[J].營養學報, 2003, 25(2):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