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廊坊日報
(第94期)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體重是客觀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情況的重要指標。保持健康的體重,既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多種慢性病發生,還能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更具活力和幸福感。
體重維持在標準範圍之內,才能使身體達到健康狀態。如果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做好體重管理尤為重要。
標準體重一般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BMI等於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24千克/平方米,為成年人的標準體重,大於24千克/平方米為超重,大於28千克/平方米為肥胖。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標準體重的上限可適當放寬。尤其是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如果除超重外,沒有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脂血症,不必過度或迅速降低體重。
體脂率和內臟脂肪,也是科學評價肥胖的重要參考指標。體脂率是體內脂肪重量(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占人體總體重的百分比。體內脂肪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健康。一般來說,男性體脂率大於25%、女性體脂率大於30%,屬於肥胖;男性體脂率低於5%、女性體脂率低於13%,說明體脂率過低,可能會引起身體功能失調。
內臟脂肪是存在於腹腔內的脂肪,起著支撐、穩定和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若內臟脂肪過多,較容易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內臟脂肪面積超過100平方釐米,即為內臟脂肪超標。此外,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釐米或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釐米,提示內臟脂肪超標。運動過少、久坐、偏愛油膩食物和甜食的人群,較易形成內臟脂肪型肥胖。
如果存在超重或肥胖的情況,應採取科學方法將體重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需要注意的是,減肥不是單純減輕體重。體重的減少可能是水分流失,也可能是肌肉流失。正確的減重觀念應是減去身體過多脂肪(男性體脂率保持在10%~20%,女性體脂率保持在18%~28%),同時保持甚至提高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