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她沒有以前有靈氣了”
“沒有挖出一個億,應該也有挖五百萬”
“挖出一個億又怎麼樣,那也是她自己努力”
就在近日,網傳憑藉兒歌“挖呀挖”爆火的黃老師賺了一個億!
而黃老師也在一檔節目中明確回應:“離譜”。
並表示這是根本沒有的事情,自己下班後會在家裡飯店幫忙。
圖源:微博
挖出一個億?
黃老師爆火兩年後回應
2023年的五一期間,一位在武漢某幼稚園工作的黃老師,手指著鏡頭唱起《小小花園》:“挖呀挖呀挖”,這首看似平平無奇的兒歌,在她甜美的嗓音和童趣表情下,兩天漲粉200萬,直播間湧入近400萬人。
圖源:抖音
這位線民口中的“挖呀挖老師”,在鏡頭裡無意為自己塑造了“清純老師”的形象,卻一夜之間成為全網關注焦點。
她不是營銷團隊捧出的女團成員,也不是刻意包裝的影視演員。
她的“出圈”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偶然,是一種去包裝、去濾鏡的素人爆紅。
可真正讓人驚訝的,是她在流量巔峰之際的選擇:離開、沉默、生娃。
2024年,她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時,已是“新手媽媽”,並面對媒體回應道:
“如果有一天不被關注了,我也能接受。真在意流量,就不會在爆火時消失去生孩子。”
圖源:抖音
當全網都在勸她“不要浪費流量紅利”,她卻用行動告訴大家:人生不是內容賽道,也不是粉絲KPI。
她不在乎“有沒有團隊運營?”,也沒在意“會不會涼”,因為她想要的不是舞臺中央的鎂光燈,而是生命本身的豐盈。
她“神隱”半年,甚至因此被謠傳“下海”或者“出事”,最後無奈報警。
圖源:潮新聞
實際上,公眾人物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不要被公眾擁有太久。
黃老師顯然明白這個道理,她沒有被成名沖昏頭腦,也沒把自己交給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
而回看挖呀挖老師兩年前的爆火,也有網友評價道:
“在任何領域,都是一個看臉的世界。”
“之前那麼多人踩黃老師,捧桃子老師,現在才覺得黃老師才是那個守住初心的人”
圖源:微博
圖源:抖音
曇花一現?
還是細水長流
如果說黃老師的從爆紅到隱退是一場俐落的流量剝離,
那麼,我們看看除她以外的網紅們,又是怎樣對待爆紅的。
2023年還有不少一夜爆紅的案例,如“狗頭蘿莉”“攤煎餅的小老弟”“羊毛月”等人,或因奇裝異服、或因反差人設引發關注。
圖源:抖音@狗狗大羅莉
他們大多在爆紅之後迅速接廣告、簽MCN、登上晚會,但一年之後的現狀卻並不統一。
有的泯然眾人,有的翻車塌房,有的沒接住流量,只能隱退互聯網。
再看三隻羊旗下的網紅矩陣,團隊化運作、高強度直播、粉絲打賞和帶貨能力高度綁定,卻也因帶貨翻車等問題頻頻被質疑。
圖源:極目新聞
人設不能崩塌,但人畢竟是人不是設定,翻車只是時間問題。
在筆者看來,短視頻行業的真相就是:你能迅速火起來,是平台願意;你迅速被替代,也是平臺需要。
黃老師之所以顯得清醒,正因她明白,“被看見”不等於“被尊重”,“被流量追捧”不等於“被命運選擇”。
在這場流量經濟的博弈中,有人主動接下資本的繩索,套住自己的人格與生活;
也有人在爆紅之際跳出遊戲,回到生活的原點。
所以真正能長紅不塌的往往是告別流量幻覺,擁抱真實的現實生活。
在黃老師再度出現之後,網友發現她不僅升級為媽媽,還發佈了不少新兒歌,依舊主打童趣路線,只是明顯不再追逐高流量。
圖源:抖音
一句“喜歡就唱唱,不喜歡也無妨”
仿佛在回應那個當初讓她紅得發燙的世界。
她的選擇,在今天這個“流量即資源”“熱度即真理”的語境下,是一記反諷。
因為我們太習慣看到“成名就接廣告,漲粉就帶貨,爆火就簽約”的操作,把爆紅視為一種必須迅速變現的短期套利。
黃老師卻在聚光燈最亮的時候,選擇做一件最私人、最不可控、最不“人設友好”的事情——生孩子。
她偏偏選擇了這一條最反短視頻節奏的路徑。
這不是“佛系”,是“清醒”。
她告訴我們:你可以是個好老師,也可以是個好媽媽,不一定非得成為一個好網紅。
你可以唱一首兒歌感動無數人,也可以安心在家帶娃,無需為“被看見”焦慮,更無需為了迎合而改變。
而那些至今仍在短視頻中追逐熱度的人,也許真的該停下來思考:你的人生,是不是已經被一個濾鏡剪輯成了別人的內容?
真正的網紅
流量來了,也可以不接
在一個連情緒都被精準推送的時代,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判斷力。
流量曾被譽為“新財富”,是21世紀的“金礦”,可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場淘金熱中焦慮、內耗、甚至崩潰。
黃老師的故事之所以值得被書寫,不在於她紅得多快,而在於她退得多準。
她的沉默,是對喧囂的抵抗;她的退場,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智慧。
在一切都要求“最大化曝光”的今天,她反其道而行之,反倒贏得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她教會我們:當風口來臨,不是所有人都要起飛。
有些人,寧願種花養娃,也不願被流量裹挾。
這不是逃避,而是成長。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年代,塌房的網紅成也人設,敗也人設。
他們不是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而是在“事件”的玻璃罩下展示給別人看。
吃什麼、哭什麼、談什麼戀愛、開了什麼車,全都要拍成視頻,貼上標籤,扔進熱點池裡,看它能不能躥個十萬加。
人設立了又塌,塌了又炒回來再立。
觀眾如潮,今天吹捧明天踩踏,後天又忘了到底是誰。
這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看與被看”的遊戲,誰還記得自己原本是怎麼活的?
流量教人虛幻,卻不教人堅韌。有人紅得莫名其妙,有人塌得無比慘烈。
一位網友說得好:“在還沒學會怎麼扛住生活之前,被千萬雙眼睛盯著,未必是福氣。”
看似是網紅的誕生與隕落,其實是普通人在演算法下的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