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陽光報
■侯玲
(圖片來自網路)
把讀書當成日常時,日子便有了高級感;把讀書當成享受時,人生就有了光采。這種從內到外散發出的光暈,也有人說是氣場。因此,蘇轼說:粗績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人的成長可分為三方面:自身成長,外在助力,機緣運氣;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是外在助力,是人獲取知識的直接來源;較之於行路,讀書更注重思考性,更能啟智開悟。
若把視頻比作一種直接的“速食”,那麼書籍就是“半成品”。速食開袋即食,卻因其少勞作之辛苦,哪怕滋味“雞肋”,也不乏需要之人,故,視頻的接受者甚眾,受眾幾乎無門檻。半成品需要加工,書籍需要讀者用已有的經驗或技能去自我還原文字的色香味,這是有挑戰的事情。可王荊公言:世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有人在閱讀中獲得成長,無論是好文筆的滿口餘香,還是好思想的醍醐灌頂,人在讀書時無比舒坦。有人在閱讀中與作者共鳴,掩卷深思喜極而泣,這是靈魂與靈魂的契合,這是思想的昇華。讀書之樂,便在於此。
萬卷書中行,若與一眾智者共生。從這個角度看,讀書真是一件一本萬利的事。如今,網路普及,很多成人也被“視頻綁架”,視頻帶來的感官刺激更直接,好看的多看,不喜歡的劃掉,人少用腦,更不必說用心思考,但舒適區待得越久人越憊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周而復始,人容易空虛,消極情緒漸長。
讀書,也枯燥,每一個字都要認識,每個詞語要瞭解,每個句子要知意,句與句之間的關聯要通曉,段與段之間還有佈局,篇章之間還有謀劃,這些“攔路虎”,把很多人拒在了讀書的門外。可正因有挑戰,人才在讀完一本好書後,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對作者的遠見高度認可,被巨集大構思折服,這個時候,時間概念、男女性別、國度之分,統統可以忽略。此時,才覺得“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得真好,人類的所有經驗,都被書籍記載,讀千本書,你便是更上一層樓,再讀萬本書,你已是一覽眾山小。可此時的你,哪裡能滿足?只恨命似蜉蝣,恨不得夜以繼日地博覽群書。想到這,先別慌。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故人常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此乃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