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京報網
▲資料圖:北京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典禮後拍照留念。圖/新華社
“你北大畢業,怎麼去做正骨了?”
據大皖新聞報導,2017年張樂超從北京大學畢業,進入公立三甲醫院工作,後來因病一度只能臥床。得益於中醫正骨,重新站了起來之後的張樂超開始學習中醫正骨。如今,張樂超在北京做正骨師,年收入已超百萬。但張樂超告訴記者,他曾被人誤解,也不止一次被人問起北大畢業生為啥要去做正骨,甚至還因此被同學踢出班級群,好在家人一直很支援他。
北大畢業生做了正骨師,在不少人看來,這多少有些 “屈才”。畢竟,在大眾的傳統認知里,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培養出來的學生,理應從事那些 “高大上”、有著較高社會地位與光鮮外表的職業。張樂超“被同學踢出班級群”也表明,即便是在北大畢業生這個知識群體里,也存在這樣的傳統觀念,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改變。
也正因如此,張樂超的選擇才會遭受非議,甚至有人覺得他是騙子。但是,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無論何種職業都值得尊重。北大畢業生不能做正骨,這樣的落後觀念也該被正一正了。
名校光環的確可以為個人就業提供助力,但職業選擇是高度個人化的行為,應基於個人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張樂超因其自身經歷,親身體驗到中醫正骨的良好效果,又憑藉自己的醫學專業基礎,將現代醫學理論融入正骨技術中,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業之路。
作為北大畢業生,張樂超沒有被外界的傳統觀念所束縛,而是堅定地選擇了自己認為有意義且能夠創造價值的職業。這種勇氣和對自我認知的堅守,值得尊重。
中醫正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現代醫學的重要補充。像張樂超這樣有高學歷背景和現代醫學知識的人才投身這種看似 “普通” 的行業,不僅能夠為傳統正骨帶來理念和方法的創新,促進行業發展,也能讓自身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尤其是,隨著時代發展,職業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新興職業不斷湧現,傳統職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可以說,如今的社會早已不是那個職業選擇相對單一的時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所有的工作崗位也都缺不了人才。
事實上,從早期的“北大屠夫”陸步軒所引發的爭議,到從事脫口秀的李雪琴、當演員的曾霜旖,再到轉行做正骨師的張樂超,如今北大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已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接地氣,社會也應當樂見他們在各行各業里做出成績來。
“人生其實沒有那麼標準的答案,你怎麼活都行。”張樂超這一轉行經歷,不僅是一個關於個人成長和轉型的故事,也是對我們這個時代多元化價值觀的生動詮釋。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我們也需要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選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書寫屬於自己的別樣人生。
撰稿 / 劉少華(職員)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