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洞庭湖平原
更新于:2025-04-09 03:37:00

洞庭湖平原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居兩湖盆地(也稱湖北盆地)里兩湖平原的南部,北部與湖北的江漢平原相接。

狹義兩湖平原:兩湖指兩個湖泊,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 — 湖北省洪湖平原,又稱雲夢平原。

廣義兩湖平原:兩湖指湖北湖南相連的地帶,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 — 湖北省江漢平原,一起的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

洞庭湖平原主要由長江通過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輸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水、沅江、澧水等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

整個平原總面積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1%;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佔19%。

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是週邊高、中部低平的碟形盆地。盆緣有海拔500米左右的島狀山地突起,環湖丘陵海拔在250米以下,濱湖崗地低於120米者為侵蝕階地,低於60米者為基座和堆積階地。

先秦時期洞庭湖平原屬雲夢澤的一部分,是長江和漢水交匯灌注成的一個大湖,洪水季節一片汪洋,枯水季節化身無數大小湖泊。

秦漢至魏晉時期荊江主泓道逐漸向南擺動,東晉永和年間,荊江南岸形成景口、淪口二股分流匯合成淪水進入洞庭湖,湖泊的淤積過程開始加速。

唐宋時期荊江統一河床形成,“九穴十三口”形成,穴口大量分流長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現明顯擴漲之勢,“八百里洞庭”一詞開始在詩文典籍中出現。

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採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針,荊江北岸穴口盡堵,南岸保留太平、調弦二口與洞庭湖勾通,洞庭湖繼續擴展,到道光年間達到鼎盛。

近代以來因藕池、鬆滋相繼潰口,荊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大量泥沙傾積湖內,加上圍湖造田等人類活動,洞庭湖面積逐漸縮小。

洞庭湖平原是眾多鳥類的棲息地,有“亞洲候鳥天堂”的美譽,同時湖泊中魚類資源豐富,有鹹淡水洄遊性魚類和江湖半洄遊魚類114種,以鯉科為大宗。

平原熱量豐富,水域廣闊、土層深厚,土壤自然肥力較高,為理想的糧、棉、麻、水產和蠶絲的重要基地。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總產量佔湖南省的31.20%,棉花產量更是高達湖南省的83.24%。

洞庭湖平原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水資源極為豐富。洞庭湖是長江重要的調蓄湖泊,容納了湘、資、沅、澧四水及長江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的來水,多年平均徑流量達3000多億立方米,為區域內的工農業生產、居民生活以及生態環境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平原及周邊地區蘊藏著一定的礦產資源。如岳陽地區的華容縣有豐富的高嶺土礦,其儲量大、品質優,是陶瓷、造紙等行業的重要原料。此外,臨湘市的白雲石礦也較為豐富,為建材工業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這裡有岳陽樓、君山島等著名景點。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聞名遐迩。君山島景色秀麗,有眾多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

此外,還有以濕地生態景觀為主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觀鳥、賞景的好去處,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洞庭漁歌是漁民在生產勞作生活中形成的水澤文化現象,是漁民宣洩情緒、傾訴情感、傳承記憶的方式;

南縣地花鼓起源於清代嘉慶三年,從民間山歌、小調和勞動號子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等多種表現形式。

洞庭湖平原的壯麗景色和豐富物產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如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