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含沙量遠大於長江,為何黃河入海口反而比長江入海口更清澈?
更新于:2025-03-26 01:29:45

黃河和長江可以說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兩條河流,一條是中國第二長河,一條是中國第一大河,同時他們分別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與“父親河”。黃河和長江也同樣都發源於青藏高原,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入海口在山東東營市,注入渤海。長江發源於唐古喇山脈,入海口在上海市,注入東海。不過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出,黃河入海口的海水顏色明顯要比長江入海口更清澈、也更乾淨。

黃河入海口

長江入海口

要知道黃河是中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同時也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在中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該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這也導致黃河的含沙量居高不下。黃河在近代歷史上的含沙量最高達到了35千克/立方米,即使到了今天也有7.7千克/立方米,是名副其實的“流沙河”,要知道就算是流經撒哈拉大沙漠的尼羅河,其年平均含沙量也才只有5~6千克/立方米而已。

而長江含沙量就要小太多了,根據長江代表站大通水文站2013至2022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其年平均含沙量只有大概0.12千克/立方米,還不到黃河的2%。

黃河

不過雖然長江含沙量微乎其微,但其輸沙量卻一點也不比黃河小。一條河流的輸沙量不僅和水土流失有關,也和其徑流量有很大關係,徑流量越大其能攜帶的泥沙也就越多。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年均徑流量高達9600億立方米,而黃河只有580億立方米左右,兩者差距是16.5倍。2022年長江流域代表水文站實測長江年總輸沙量約為6650萬噸,而黃河是2.03億噸。在含沙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輸沙量卻只有三倍左右的差距。

而長江的徑流量要遠超黃河,這意味著其在下游的流速更快,能夠攜帶大量泥沙進入海洋,進而堆積形成灘涂和沙島,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就是這樣來的。而黃河水量非常小,下游流速更加緩慢,導致大部分泥沙並不是被沖入了海洋,而是不斷在河道沉積,這部分泥沙占黃河年總輸沙量的四分之一。而泥沙沉積河道的後果就是河床抬升,這也是如今黃河下游“地上懸河”形成的根本原因。

長江宜昌站多年輸沙量

此外洋流和潮汐也是影響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積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江入海口有臺灣暖流和黃海沿岸寒流經過,寒暖流交匯不僅為該地區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形成了中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舟山漁場。但同時由於寒流密度大、暖流密度小,海水會發生強烈擾動,也不利於入海口泥沙向海底深處和海底沉澱。而且長江口還是中等強度潮汐河口,在潮汐作用下,營養鹽和泥沙等其它懸浮顆粒同樣難以沉澱,所以入海口的海水就顯得非常渾濁。

同時由於東海的頂托作用,長江口泥沙向西南和西北擴散,進入杭州灣和長江口北部的江蘇沿海地區,在強大的潮汐作用下整個杭州灣的海水都是渾濁的。

而黃河入海口所處的渤海既無洋流經過同時潮汐強度也要小的多,所以泥沙基本都沉積在了海底。不過這也導致渤海在不斷變淺,平均深度從上世紀的20米下降到今天的不到18米,下降了2米還多,不過渤海盆地的下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泥沙的沉積作用,使其並沒有被淤平。

長江入海口寒暖流交匯

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黃河入海口實在是太年輕了。黃河是中國最反覆無常的一條河流,在歷史上頻繁決口改道,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稱。根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的統計,在西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的兩千多年間,黃河下游決口了1500多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影響非常巨大的就有6次。也正因為如此,黃河入海口一直搖擺不定,例如西漢、東漢和北宋時期其入海口就在渤海,而到了元明及清晚期時入海口在黃海,直到1855年最後一次大改道才又注入渤海,持續到今天。

雖然黃河大部分時間入海口都在渤海,但最近一次注入渤海到今天為止不過只有短短的170年,同時入海口的位置也變成了山東東營。而長江入海口從古至今卻一直非常固定、沒有變動,其最後一次改道是距今8000年前的全新世早期,入海口存在時間是今天黃河口的50倍,因此其泥沙輸出量要遠超今天的新黃河口。

黃河故道

而想要看古黃河入海口的樣子,其實只要看一看江蘇沿海是什麼樣就知道了。黃河注入黃海的時間長達700餘年,而且還正是其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時期。由於黃河強大的輸沙能力,導致江蘇沿海都變成了大片灘塗,也染黃了近海海水顏色,黃海因此而得名,即使對比今天的長江口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泥沙淤積,也導致江蘇沿海基本沒有優良海港,即使是相對不錯的連雲港對比其它港口也不佔優勢。不過京杭大運河彌補了這個短板,江蘇內陸貨物可以通過大運河然後借港出海。

古黃河對江蘇沿海的影響

不過不得不說,黃河相對於上個世紀無論是含沙量還是輸沙量都大幅降低了。在中上游國家實施了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一些防治水土流失措施,黃土高原平均植被覆蓋率提高到了65%。同時小浪底、三門峽等水利工程也發揮了調水、調沙的有利作用,其中小浪底調沙20年累計攔截泥沙31億立方米,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下游泥沙沉積和入海。如今黃河輸沙量相對16億立方米的巔峰水準減少了90%,因此入海口水域比長江口更清澈也情有可原。

小浪底調沙

而且河流的含沙量和輸沙量大其實也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黃河含沙量大造就了平坦肥沃的華北平原,如今已成為中國人口最密集、糧食產量最高的地區之一。長江輸沙量大造就了長江三角洲和崇明島,為江蘇和上海貢獻了大片土地,促進了當地農業、工業和城市發展,長江三角洲也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如果河流的填海造陸只是自然迴圈,其實也沒必要橫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