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中國自然資源部消息,2025年4月8日,“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順利完成主要任務。
“雪龍”號凱旋 (圖據央視新聞)
本次科考的意義重大:2025年是中國首次南極科考圓滿結束40周年,也是中國第二次在南極實施3船分航段考察。“雪龍”號2024年11月1日從廣州出發,2025年4月8日返回,歷時159天,總航程2.7萬余海裡;“永盛”號自2024年11月20日從張家港起航,2025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務,歷時65天,航程近1.1萬海裡;“雪龍2”號目前正在執行羅斯海聯合航次,預計6月完成考察任務返回上海。
那麼,在南極漂了幾個月,此次科考都幹了些啥?
“永盛”號和“雪龍”號先後完成任務
首先來說說航程距離最短,最先完成任務的“永盛”號貨輪。作為此次南極考察的保障運輸船,“永盛”輪是個踏實肯乾的“搬運工”,主要承擔的是秦嶺站配套設施建設物資運送任務。
考察隊抵達崑崙站(圖據自然資源部)
2024年12月25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與“永盛”號貨輪於日期:12月25日順利抵達秦嶺站海域,並開展卸貨作業。據“雪龍2”號船長肖志民介紹,本次卸運物資總重量為6021噸,包括秦嶺站後勤保障物資、工程建設專案物資、業務科研物資和油料。其中,“永盛”號貨輪載有5461噸貨物,“雪龍2”號載有60噸貨物和500噸燃油。這些物資被用於開展南極秦嶺站配套設施設備建設任務,在我國南極考察站首次應用風、光、氫、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積極踐行“綠色考察”中國理念。同時,首次開展秦嶺站越冬考察任務,也是我國首次實現南極三站越冬。
考察隊員在準備釋放潛標(圖據新華社)
而“雪龍”號和“雪龍2”號主要承擔的則是科考任務。各科考隊在南極半島、宇航員海、普里茲灣、阿蒙森海、羅斯海等海域完成綜合調查監測和國家“五大類”科技專案,通過航空調查填補了我國中山冰雪機場至恩德比地、格羅夫山、查理斯王子山和伊莉莎白公主地沿線冰蓋區的基礎數據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採集長重力岩芯等;組織多國實施羅斯海聯合航次考察,繼續實施多國參與的國際南極“環行動計劃”和中俄鑽探專案,參與金磚國家合作的環南極考察,廣泛開展科研和後勤保障領域的國際合作。
考察隊員在調試重力柱釋放設備(圖據新華社)
“雪龍2”號進行我國首次南極秋季大洋科考
“永盛”“雪龍”已歸巢,但“雪龍2”號還在路上。近日,“雪龍2”號到達羅斯海預定作業站位,“海洋暗生態系統”科學考察正式拉開序幕。這也是我國首次南極秋季大洋科考。
考察隊員在拆卸重力柱以獲取海底沉積物樣本 (圖據新華社)
南半球與我們所處的北半球季節相反,當我們進入了春暖花開的時節時,南半球正好進入秋天。秋季南大洋黑夜漸長,光照減少,同時由於海冰生成,陽光透過率減弱,南大洋逐漸進入“黑暗季節”。夏季南極海域海況較好,是科考的“黃金季節”,因而調查資料相對豐富。但目前國際上對其他季節南大洋的了解極為匱乏,無法對企鵝等高營養級生物形成科學、系統的認知。因此,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聚焦秋季南大洋,就是為了解決一系列的“未解之謎”。
此次南極秋季大洋科考不僅僅將惠及中國的科學家,也將影響世界的認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等9個國家的91名考察人員將在羅斯海圍繞“黑暗季節”中生態系統過程等方面的問題,開展為期約一個月的海洋暗生態系統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