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故事”新範式。
創業還是打工?吳同沒有任何遲疑。
這個出生於1995年的義烏小夥,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野心:“我抱著未來一定要去創業這個(念頭)去做的。所以我要到一家大公司裡面,把他們的流程全部學一遍。”
誠然,他的開局並沒有抓到一手好牌:畢業於浙江金華的一所大專院校,沒有資金,沒有人脈,僅有運營個人淘寶店鋪的經驗。
但吳同制定了縝密的計劃,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畢業後,他加入了義烏當地知名的寶娜斯襪業集團,從一個基礎的天貓店鋪運營,做到了線上業務總經理。在吳同及團隊的努力下,4年時間,寶娜斯的線上業務規模從0漲至數億元。
這些時光給了吳同寶貴的歷練,也教會了他電商生意的底層邏輯。2020年,他向寶娜斯集團借款1000萬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斐服飾”。僅1年時間,吳同就把銷售額做到8000萬元。
2024年,可斐的全年銷售額已超過3億元。今年,吳同給公司定下了4億元的業績目標。
吳同的幸運和義烏有關。這裡是全中國資源最豐富的電商熱土,也是最殘酷、最“內卷”的商業競技場。他相信,只要聚焦於一條賽道深耕,就能獲得慷慨的回報;也只有聚焦於一條賽道深耕,才能避開價格戰的泥潭,實現“價值創新”。
吳同的幸運也和產業變遷有關。他以電商運營為基點,沿著供應鏈不斷上探,最終掌握了核心的製造能力。越來越多像可斐這樣的“源頭工廠”不斷湧現,是新時代“義烏故事”最好的註腳。
天下網商
和老東家對賭,欠下千萬“巨債”
“我把一個業務做起來了,自己出來做,再差,應該也虧不到哪去。”
時年25歲的吳同,已經有了說出這句話的底氣:從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他進入了義烏寶娜斯襪業集團工作,彼時已有4年工作經驗。
資料顯示,寶娜斯集團成立於1998年,目前在全國擁有8000多個零售終端,員工規模達到4000餘人,產品線涵蓋襪類、家居服、內衣和其他配飾等,是行業內頭部公司。
從該集團一個基礎的天貓店鋪運營,到運營總監,再到電商部門總經理,吳同在4年內連升四級,其薪資收入已經足夠買房買車,在義烏當地立足。
上大學時,吳同曾運營過兩年個人淘寶店,那兩年給了他對淘系電商的初步感覺;在寶娜斯集團的四年,則如他所說,學會了操盤一家大型公司線上業務的流程。
2020年,吳同決定自主創業,和“老東家”寶娜斯集團簽訂了一份對賭協定:他以個人名義向寶娜斯借款1000萬元(部分以貨品、租金抵扣等方式折算)。
吳同和他創立的可斐服飾
年紀輕輕就背上巨額“債務”,但吳同對自己充滿信心。他甚至向老東家半開玩笑地表示:如果這1000萬實在還不上,自己就押上後半輩子,繼續“打工還債”。
吳同認為,義烏是世界小商品之都,幾乎具備所有行業的產能。與其跟著風口“賺快錢”,他更願意在襪業和針織品賽道上深耕,換取長期回報,“我再幹10年,在這個行業里就是20年的專家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筆債款並未給吳同帶來過大的困難。在創立義烏可斐服飾有限公司的第一年,吳同就做到了8000萬元銷售額,還清了1000萬元欠款;2022年,可斐的銷售額上漲至1.5億元;2024年,這個數位已經達到3億元。團隊也從初創時的10個人,擴張到了近160人的規模。
在外界看來,作為一名95後創業者,取得這個成績已屬不易。但吳同並不太在意年齡的標籤:“現在我也不年輕了。我身邊有很多比我更小,98年、00年的,(生意)也做得很大,一個億、十個億的。”
天下網商
網感+行銷,兼顧B與C兩端
網感好、善行銷,是許多95後創業者的共同點。創業第一年,吳同就做出了一款風靡全網的爆品“蹦迪襪”。
直到今天,短視頻平臺上還能看到對“蹦迪襪開創者”的採訪片段,吳同也因為一句“做我的員工,絕對不允許開不起車、住不起房”,喜提大量關注。據介紹,這款在漁網襪基礎上加入碎鑽元素的“蹦迪襪”,上架一個月就賣出了3萬雙,頗受酒吧、夜店等場景消費者歡迎。
漸漸地,可斐在新品開發上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論。
除了適配夜店蹦迪場景的絲襪外,可斐還推出了適用戶外運動場景的“高爾夫絲襪”。這款絲襪在注重顏值和防晒的同時,還針對運動人群易流汗的痛點,在絲襪上引入高性能材料,實現“單嚮導濕”功能,提高透氣性和乾爽性。
以此為賣點,“高爾夫絲襪”的單雙售價超過30元。通過對消費場景的提煉,這雙絲襪跳出了“低價內卷”的窘境,“跨界”到了瑜伽褲價格帶的競爭領域。
吳同稱,“價值創新”是可斐的公司戰略。具體到絲襪品類上,就是顛覆傳統認知中絲襪廉價、易消耗的概念,賦予美感和功能性,將其變成穿搭中的重要元素。
但同時,“創新”意味著高風險、高回報的押注。無創新的“代工”業務,則是工廠正常運轉的保障。在這裡,吳同展現出了自己的平衡術:既要靠爆品行銷拉動品效,也要用龐大而穩定的B端訂單,穩住自身的基本盤。
儘管對短視頻電商、興趣電商平臺的玩法十分熟稔,但可斐依然堅持自身“源頭工廠”的定位,把相當一部分的銷售份額放在了1688上。目前,可斐在1688一共開了10家店鋪,其中有6家躋身行業前十。
依託消費場景進行“價值創新”,是對市場前沿潮流的捕捉和嗅探;C端和B端管道的錯位搭配,才是可斐保持高速增長的壓艙石。
天下網商
上探供應鏈,做“賣鏟子的人”
1688店鋪顯示,可斐的產品矩陣已經不止於絲襪,而是涵蓋了內褲、文胸、乳貼等許多個內衣品類。
如今的局面,和吳同最初的創業設想多少有些不同。吳同向《天下網商》透露,他起初只想成立一家代運營公司,但很快發現這並非長久之計。
“我如果只是一個貿易商,那麼遲早有一天,中間環節的利潤會越來越低。”吳同表示,“只有成為一家真正的源頭工廠,才能在這個行業里拿到地位。”
建廠之路就這麼被提上了日程。當前,可斐旗下已經有了兩家工廠:一家襪業工廠,可斐以併購的方式占股;另一家胸貼工廠,則是從零開始全資興建。
據介紹,可斐在工廠中引入多個智慧製造設備和環節,例如可取代人工拼縫的自動拼縫機、單人即可管理20~30台的絲襪機等。此外,通過ERP系統(一種企業管理軟體系統)打通前端銷售數據后,工廠即可根據銷量提前計算採購量和紗線配比,實現一定程度上的“柔性生產”。
再進一步,吳同還購買了阿裡雲的伺服器,將公司過去4年的經營數據儲存起來,從人群數據、款式銷售數據到成本數據無所不包。他期待,隨著AI技術的進步,公司可以將這些數據“喂”給自建大模型,經過AI的輔助分析,大大降低新員工的入行門檻。
“所有貿易端的銷售,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優質的源頭供給。”在吳同看來,和消費市場一樣,工廠一味壓低人工成本是沒有出路的,製造業的破局之路一定是依靠智慧製造優化全流程成本,在製造效率上實現領跑。
不可否認的是,可斐和吳同的創業故事帶有濃厚的“義烏色彩”——在義烏,活躍的民營經濟和豐沛的輕工業產能,為創業者的起步紮下了根基。但其意義又不僅限於義烏:覆蓋全國的電商網路和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創新,才是新銳品牌爆發的底層驅動力。
某種程度上,這是“義烏創業故事”的一種新範式:當“雞毛換糖”的時代過去後,只有既具備產品思維,又熟練掌握新技術、新渠道的創業者,從“掘金者”做到“賣鏟人”,才能在已經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尋獲廣闊的機遇。